2017 年 ~ 2020 年之間 小品文章系列
※這些靈修小品文章的作者為一位盲人。由於目前中文盲用電腦系統在中文輸入法的校對方面尚有許多問題,因此讀者在觀看文章時,可能會發現筆者有許多用字用詞上的訛誤。但是為了忠實呈現原筆者的文章,本網站的編輯者未將這些訛誤加以校對。(或者,讀者也能因此而些許的感受到盲人朋友生活上的挑戰及不便)。若造成閱讀上不便,請您見諒。
拉撒路復活 2020/02/17
〈約翰福音〉十一章記錄了耶穌使入土已經四天的拉撒路,竟然毫髮未傷地從墳墓裡走出來的神跡。
這拉撒路是馬利亞和她姊姊馬大的兄弟。馬大首先接待耶穌到自己家裏,眼明手快、做事積極,但常為一些事情心情煩亂;馬利亞則喜歡坐在耶穌腳前聽道,曾經用珍貴純正的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的頭髮去擦;拉撒路呢?《聖經》對他的事蹟著墨不多,他的名字給人的印象就是耶穌曾經叫死人復活。
耶穌向來愛馬大和她的妹妹馬利亞,以及拉撒路,在拉撒路病危時已經接到通知,為什麼還在原地擔擱兩天才動身?由第4和15節可知,那是要在前來弔唁的猶太人面前表明他真是從
神那裡來的,已經行過吳樹神跡,猶太人還是不相信,他知道時間不多了,必須在關鍵時刻有所行動;並且藉此兼顧門徒的信心,門徒此時仍舊迷迷糊糊,搞不清楚狀況。
馬大自以為信主很久了,為什麼耶穌還要問:“所有活著又信我的人,必定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
馬大一看到耶穌就有點埋怨地說:“主啊,如果你早在這裏,我的兄弟就不會死了!22就是現在,我也知道無論你向 神求什麼, 神必賜給你。”
她只把耶穌當成受造界中偉大的先知,認為只有耶穌在旁邊,拉撒路才能獲救,復活是末日的事情,耶穌卻要給她看見不必等到末日,當下即有復活,其實前面第四章耶穌曾用一句“回去吧,你的兒子好了。”變治好了大臣兒子的病。
在耶穌看來,所有在基督裡死了的人只是睡了,到了主所定的時候,都要被喚醒過來。身體疲倦需要睡眠,但晚上臨睡前我們可能還在計劃著明日的工作,肉身死亡也是如此,一覺醒來,又是新的一天。
耶穌來到拉撒路的墳前,看到瑪麗亞和許多在敞的猶太人在枯,並沒有說等一下人就活了有什麼好哭的,反而留下同情的點淚,他完全能夠體會人在失去親人時的痛苦。
讀到這裡,突然想到二十八年前家母過世的時候,台中思恩堂學清輔導蘇姐帶領七八位教會肢體從台中開車來台南參加追思禮拜,並陪我到墓園,當工作人員在哇墓穴準備安葬的時候,弟兄姐妹就圍在我的四周同聲唱詩禱告,真正體現〈羅馬書〉十二章15節說的:「要與喜樂的人一同喜樂,與哀哭的人一同哀哭。」,他們的愛心我永難忘懷,十幾年沒去台中了,不知道他們還在不再思恩堂聚會。
現代社會有太多的標準作業程序,許多時候都是政府、媒體或專家學者說了算,超過經驗或知識範圍的事情往往被視為天方夜譚。感謝主讓我讀到這個神跡,連死人都能復生,還有什麼是上帝辦不到的。
拉撒路復活並非曇花一現,過一陣子,有人請耶穌吃飯,他也在旁坐席,有許多親眼目睹的猶太人因此信了主。整個故事以悲劇開場,卻以喜劇告終,信靠耶穌就是這麼甜美。
耶穌是世界的光 2020/02/05
〈約翰福音〉第九章記錄了一個盲人信主的經過。
耶穌與門徒在路上看到視障者,門徒好像受了輪迴思想影響,直接就問:“拉比,這人生下來就瞎眼,是誰犯了罪?是他呢,還是他的父母呢?”耶穌的反應截然不同,用實際行動來彰顯 神的作為。我想即使那人曾經犯過什麼滔天大罪,耶穌也會憐憫他。
效法耶穌的精神,晚清來台傳教的英國長老教會甘為霖牧師在街頭佈道的時候,目睹許多盲人乞丐,遂興起開辦學校,教他們點字以閱讀《聖經》,訓練手工技藝以能自食其力的想法。甘牧師創辦的台南訓瞽堂是台灣第一所盲人學校。同期間,加拿大長老教會的馬偕牧師也接納盲人作他的學生。打開google搜尋一夏,便能找到許多關於傳教士與中國盲人教育的文章。其實不只在中國,歐美國家的盲人工作也都是從傳教士開始的。
導致眼睛看不見可分先天和後天,先天盲完全沒有明暗旱顏色的概念,後天盲曾經有過視力,後來因種種原因喪失了,所以叫做失明。耶穌醫治盲人的神跡特別多,記不得有幾次了,讓這個先天盲得以看見,在象徵意義上剛好呼應本書的主題「耶穌是是世界的光」。
明眼人可以帶眼罩體驗黑暗,盲人卻無法藉助任何一種輔具來感善光銘,那人不認識耶穌,也沒有禱告,竟能蒙此後恩,我想他心裡一定受到極大的震撼。所以當他看見以後,就很堅定地在鄰社間做見證,甚至因此得罪法利賽人而被趕出會堂。耶穌聽說他被趕出會堂,就去找他,讓他明白並且信仰真道。
41節耶穌說的話很值得玩味:“如果你們是瞎眼的,就沒有罪了;但現在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還是有罪的。”
有些弱視者不肯承認本身的視障,有需要也不願尋求協助,凡事都要自己來,結果把眼睛搞壞了;相對地全盲者因為董德爭取奴隸資源,生活反而過得安穩。
有病的人才會去看醫生,病情逐漸獲得醫治;平常很健康的人如果生了病,可能連要看哪一科都不知道。
其實看不見有很多好處,不僅增加尋求主的動機,還能免去從眼目來的情慾,而且又不用看人臉色行事,看來我得為了眼盲感謝主呢。
今天和一位姐妹聊到過年以來一直廣受關注的武漢肺炎疫情搞得人心惶惶,我說因為無哪看手機,用點字摸讀line訊息不是很方便,所以對疫情發展所知有限(我只選擇較關鍵的大略看伊嚇),不過就是這樣,我比較淡定,反正男士都有定期,生命掌握在
神手中,害罵無濟於事,可能還會降低身體免疫力讓病毒更容易入侵。何況身為基督徒,所盼望的本來就不是今生的福樂。
殘障人士的救星 2020/01/15
〈約翰福音5:1-9〉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畢士大池,這水池動起來的時候有特殊的療育能力,但是它針對的是跳水冠軍,亦即身手矯健的輕度身障者,重症病患只能在旁邊乾瞪眼。
有一個癱瘓病人在那裡躺了三十八年,都沒有人理他,有些祭司和利未人經過,當作沒看見都走開了,只有耶穌看見這人的苦情,也不管那天是不是安息日,先救人要緊,一句話就叫他拿起褥子走了。這件事惹得猶太人很不高興,成為後來耶穌被殺的遠因。
之前耶穌行過兩個醫病的神跡都是人來求耶穌,癱瘓病人沒有辦法來找耶穌,於是耶穌主動來幫他,可以想見那人內心的感動。從那病人回應耶穌的問話觀察,他所期待的指示水動的時候搶先下去,耶穌卻要讓他知道真正醫治的全員。
那癱瘓病人可能是因為犯罪致病,耶穌並沒有說你自作自受,他只說:“你已經痊癒了,不可再犯罪,免得招來更大的禍患。”他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在孤單無助的時候耶穌伸出了援手,這是身障人士信主比率較一般人為高的原因,身體有缺陷認識主,比起身體健泉卻生活在黑暗中要好得多。
道成肉身 2020/01/01
〈約翰福音1:1-18〉
起初,神創造天地的時候,大地是空虛混沌,深淵上一片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他就把光暗分開了。(〈創世紀〉1:1-4)所以5光照在黑暗中,黑暗不能勝過光。俗話說見光死。
從小失親的人很可憐,心中沒有 神的人更可悲,耶穌來尋找失喪的靈魂,願意接受的可以回家,拒絕的只能繼續漂泊。
太初有道,道與 神同在,道就是 神。
不需追求什麼宇宙的起源,因為 神已經清楚顯明。
道成肉身就是那絕對的永恆者進入相對的暫時界,為要引導深楚暫時界的人進入永恆,從本質來說,耶穌是 神,但未了讓人認識,暫時成了人的形象。
萬有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
無中生有還是有中生有,依照邏輯推論,應該是存再的才有可能生出另一個存在,所以 神是確實的實體。
萬有是藉著他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都在他裡面有生命……”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生命何等奇妙,只要觀察一朵花的成長,就算曇花一現,也足以令人驚嘆不已。
耶穌可以不用來的,但祂選擇來照亮這個世界,如果祂不來,人就在那裡團團轉,百思不得其解,但現在祂已經來過了,還是有很多人再找所謂的真理。我期許成為
神亮光的載體,蠟燭雖然會燒盡,燃燒的時候還是有光。漆黑一片中什麼都看不到,有一點點光,就有一點機會。
世界為何不認識祂?因為世界是客體,所認識的都是相對性的,其實我們連自己都不見得認識,對旁邊的事也總是一知半解,過了一段時間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的認知是錯的。
耶穌是 神與人間的橋樑,有罪的人當然不可能見到 神,耶穌來幫助我們,人就可與父 神盒好。
什麼是真理?不管怎樣表達都是抽象概念,為了讓人清楚明白,耶穌親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滿有恩典和真理。本書的經文將讓我們看到這道如何在一個人身上完全展現。
我想使徒約翰再寫這一段的時候內心一定感到很不可思議,舊約時代任何人都部可能看見上帝,連摩西也只能看到背影,而他竟然朝夕跟耶穌相處了三年多,難怪他寫到:「18從來沒有人見過
神,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把他彰顯出來。」
保羅的祈禱 2019/12/12
〈以弗所書1:17〉
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 神,榮耀的父,賜給你們智慧和啟示的靈,使你們充分地認識他,
某某人如何成為妳的好朋友,吳非是因為頻繁接觸與密切互動,近而心意相通。認是上帝也是如此,藉由讀精、禱告、參加聚會和閱讀屬靈書籍,關係自然而然建立起來。
我們不可能憑著計有的知是認是上帝,必須透過聖靈的啟示才得以了解文字背後隱藏的奧秘。
讀這一節可能感覺平淡無奇,有些牧師卻可以用她來講一小時的道理,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傳道人,講解相同的經文內容都不一樣,妳說其妙不其妙。
忘記背後,努力面前 2019年8月10日
〈腓立比書3:13-14〉
弟兄們,我不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
向著目標竭力追求,為要得著 神在基督耶穌裏召我往上去得的獎賞。
每次靈修讀到一些熟西的經文時總會有點緊張,這些璧著眼睛也唸得出來,今天還寫得出新得嗎?〈哥林多後書〉3:6上說:「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同一句話在聖靈的引導下今日獨語昨日讀感受都不太一樣。這兩節經文就是例證。
像保羅這樣學問淵博又有屬靈能力的大使圖都不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還有誰敢說我已經完全了呢,人生就像馬拉松賽跑,是個不斷追求的過程。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一直都在學習的人心態尚永遠清新。
「忘記背後,努力面前」這句話應該是針對中老年人說的,年輕人想的是如何實現理想,沒有多少往事值得回望;年紀大了以後,想到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尚未達成的也沒力氣繼續下去,所以掛在嘴邊的口頭禪總是想當年如何如何。
耶穌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 神的國。」〈路加福音〉9:62
小時候經常要搭火車從台中回台南外婆家,那時我還有一點視力,喜歡坐在靠窗的位置看風景。火車開動後,旁邊的警務一個一個往後退,不管是美不勝收的田園風光,還是令人恐懼的黑漆隧道都逐漸消失於視線之外。人生也是一樣,有時洞房花燭夜加上金榜題名時雙喜臨門,有時屋漏偏逢連夜雨,但年嘗日久之後,這些都只是個人的生命檔案。
過去既然已經無法追回,在去懷念根本無濟於事,「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就比較務實,只要還活著一天,就有那一天的標竿要追尋。
「努力面前,竭力追求」,究竟為的什麼?受洗信仰耶穌基督只是拿到比賽的參賽權,至於跑不跑得到終點,還得看個人夠不夠努力?曾經參加過無數次的比賽或考試,目的無非是讓生昨更有保障,得到他人的尊敬。如今我是和所有的信徒比賽,爭取比諾貝爾獎更高的榮譽,是上帝親自授予的,在死了以後還能安身立命的所在。
大衛的勇士 2018/08/26
〈歷代志上11:10-47〉
大衛有這麼多勇士鼎力相助,不成功也難,好像漢高祖劉邦手下人才濟濟,對比楚霸王向與一個人獨挑大樑,最終當然無法招架。
快要選舉了,判斷哪一慰候選人能贏得選戰,光看他們手下的團隊夠不夠堅強就知道。
帶兵知道莫過於帶心,大衛明明口渴,要三永是去打水,水打來了他卻不肯呵,說那是勇士們的血,我怎麼能呵。妳想那三永是聽了會有什麼反應,好體貼的主管啊,以後自然拼死拼活效勞,不計任何代價。員工對於老闆有時候既叫的不是物質的酬勞,而是心裡的感受,有沒有獲得肯定和尊重。
家普 2018/08/24
〈歷代志上1-9〉
閱讀《聖經》中的家譜向來是我的罩門,高中時小阿姨幫我買了一套點字現代中文譯本〈新約聖經〉,首卷〈馬太福音〉開篇就是一堆外國人的名字,完全不知所云,因此擱了好幾年沒有讀《聖經》,後來雖然跟著教會的進度靈修,但碰到家譜就自動跳過去。今天起要讀〈歷代志上〉,求主幫助我順利通過這個障礙。
除了以色列十二個半支派,〈歷代志上〉還詳細紀錄了非以色列家的譜系,為後面敘述有關以色列與周邊民族的關係提供背景資料,原來大家都是出自同一慰祖先亞當,為什麼到後來竟演變成你死我活的血腥廠面呢。
自從八別塔的事件之後,國與國、族語族、人與人之間的分別與競爭就難以避免,做父母的最心痛的莫過於子女兄弟鬩牆骨肉相殘了,我們有此體認之後,是否能以更寬大的胸襟接受非我族類,凡人都是從上帝出,也都是廣義的親戚,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這份家譜中有一些女性的名字,與中式家譜只記男性截然不同,這些人通常是乙母親的形象出現的。沒有信德的母親,不可能培育出鏡前的後代,以色列人很清楚這一點。
這裡面好些家是父死子繼,奇怪他們的男性子嗣都不會間斷,上帝所撿選的家族就是不一樣。
從第一章到第九到出現頻率最多的是某某人是...的兒子,或...的兒子是,然後層層推演下去。人生大長河就是這樣一代接著一代的發展過程,將上一代的智慧與經驗傳承與夏一代成了當代人的重要任務,在家帶小孩、幫忙照顧孫輩、在教會教主日學以及各種形式的老師都是很具體的實踐。
最近接到許多同事和朋友們的喜訊,不是自己期盼多年終於懷孕,就是添了孫兒孫女,誠然可喜可賀,我們這一代早晚要過去,夏衣代會聊承接我們未完成的任務。
以前有一位老志工跟我分享說,她八十幾歲還能自己走去參加孫子的婚禮感覺非常興奮,我能夠體會那種心情,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拔長大,看著她結婚生子,線再右親眼目睹第三代開枝散葉,好友成就感啊,家族後繼有人了。
我碩士論文的指導教授查時傑是專門研究中國和台灣早期的基督徒家族,當我第一次去台大拜訪他時,老師就要我說說家庭背景,我一時之間回答不出來,學歷史這麼多年竟然對自己的根毫無認識,太慚愧了。但是現在想要重修惡補恐怕為時已晚,一來家裡沒有族譜,二來父母和外公外婆又都已在天堂,再來嘛,我自己聽力不好也無法對尚在的親戚長輩做口述歷史。好在我的家族並無顯赫之處,不至於成為研究者感興趣的對象。
富貴榮華不足倚靠 2017/08/10
〈詩篇〉第四十九篇
有時候的確會很羨慕那些有錢有勢、家庭幸福的仁,但實際上這些都是暫時的,比不上永生的幸福可靠。
大家都知道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道理,又不甘心死了就完全結束,只好用一些積功德的方法來尋求慰藉。
人都會有想要讓自己名留青史的慾望,所以才會想盡辦法壯大家族事業,成立各式各樣的基金會,廟宇的柱子上刻上許多捐獻者的芳名路,聽說復康巴士有些就是以個人名義捐獻的。
這些做法不能說不對,但不夠聰明,人一旦離開這個世界,就是完全說再見了,流不留名一點意義也沒有。
我以前會有中國古人那種三不朽的觀念,認為人活著總該有個讓後人既便的事蹟,現在我觀念調整過來了,哪一天當我要離開的時候,若有餘財,扣除部份留給家人,其他都要奉獻,但絕對不要紀名。
※歡迎轉載,但請來信徵得同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