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魏連嶽

 

 

 

 

從聖經啟示錄中探討懼怕的意義

                                                             

 

壹、前言

       科技的發達與文明的進步似乎沒有替現代人帶來幸福,卻是帶給現代人更多的壓力與問題,使多數人生活的痛苦指數不斷攀升,生命中充滿著恐懼與害怕。現代人害怕孤單、寂寞、失戀、失業、厄運、貧窮、生病、死亡。也因害怕,使他們的生活充滿艱辛痛苦、憂鬱悲觀,對生命感到無力與無奈,常沒有生活的目的,容易失去生命的方向,無法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一類的人常是社會的隱憂。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曾說:「如今對美好世界的最大障礙就是懼怕(Fear)![1]

    另一方面,基督徒常說:「是從上帝而來[2]那麼「懼怕」是從何處而來的?懼怕是不是應該的?若是應該的,那麼應該要怕什麼?若是不應該,那麼又該如何克服懼怕呢?

基督徒也常說:上帝是愛。愛裡沒有懼怕。[3]但是為何聖經中有許多令人感到非常懼怕的描述呢?而其中,又屬啟示錄所記載的內容最是令人驚悚不已!為何啟示錄要傳達如此令人懼怕的描述呢?上帝的目的為何呢?

本文欲從聖經啟示錄中,探討「懼怕」的深層意涵,進而企盼能幫助現代人解決懼怕的問題。

  

貳、聖經中的懼怕觀點

一、懼怕從哪裡來?

   《聖經》創世記2-3章中記載:上帝創造亞當(人類始祖)之後,將人安置在伊甸園中。上帝也使各樣的樹從地裏長出來,讓人可食用樹上的果子。但上帝特別命令人:「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但有一天,狡猾的蛇對夏娃(女人始祖)說:「上帝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麼?」夏娃回答蛇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上帝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蛇接著又對夏娃說:「你們不一定死」,於是夏娃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

    由這一段描述中可知:在蛇誘惑人之前,人因懼怕違背上帝的命令及懼怕死亡,所以未曾吃過上帝吩咐不可吃的果子。只是後來當蛇欺騙人說:「吃了不一定死」時,夏娃才因為沒有死亡的威脅,而敢去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

    所以,人最初就對死亡有懼怕的反應。因此,「懼怕」是上帝創造人時,所賦予人的一種本能反應。

二、懼怕的功能

    既然懼怕是上帝創造人時賦予人的本能之一,因此,必然有其功用。以下就從:「人與上帝」、「人與他人」、「人與自己」及「人與自然」等四方面,討論懼怕的功能。 

1.懼怕與上帝:懼怕可以使人與上帝有良好的關係

    一個社會的安定和諧,除了要培養人民的道德觀念外,也要建立法律制度,以便確保及維持一個社會最基本的安定基礎。相同的,上帝盼望人能與祂有良好的關係,能蒙受祂的愛及祝福;因此祂除了以愛來引導我們,祂也透過一些命令來約束我們;而就在「上帝愛人」及「人順從上帝」這兩方面的維繫之中,使人可以和上帝有一個良好互動的關係。「懼怕」在此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讓人對於上帝及上帝的命令,心生敬畏而順從、遵守,使人不至背逆犯罪、遠離上帝,而失去上帝的愛及祝福。

    創世記中敘述:「上帝提供果子讓人隨意食用」;這就顯出了上帝愛人,因此提供各樣果子供人享用。但祂也「吩咐人不可吃善惡樹上的果子,否則必定死」,這也顯出人必須順從上帝,因此祂用命令來維繫人與上帝之間良好的關係。

    而在此我們也發現,上帝並不是強迫人一定要接受祂的愛,或強迫人一定要遵守上帝的命令。上帝是讓人在這其中能自由選擇[4] 後來,人受了誘惑選擇去吃上帝吩咐不可吃的果子,但他們吃了之後卻沒有死去;可見上帝所說的「必定死」並非是指「肉身」立刻的死去,而是指人與上帝之間「關係」的死去。因為人破壞了與上帝之間的約定,人不順從上帝及祂的命令,因此人與上帝原本的關係便不再如從前那般的良好!所以接下去,聖經便記載:人開始會害怕上帝,而上帝也將人逐出伊甸園,人需要自己勞苦才能餬口。[5]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斷絕了!若是當時人懼怕上帝的命令而遵守之,就能與上帝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另外,出埃及記19-20章記載:上帝為了使人能與祂恢復良好的關係,因此祂透過與人立約的方式,使人再一次有蒙受祂的愛及祝福的機會。祂吩咐摩西頒布「十誡」,並告知人們:遵守十誡者就蒙福,違逆者就遭禍;且要摩西對百姓說:「神令你們懼怕乃是要你們時常敬畏祂,不至犯罪」而十誡中前四條誡命:「不可有別神」、「不可雕刻、跪拜、事奉偶像(假神)」、「不可妄稱耶和華的名」、「要遵守安息日,在這一天紀念上帝作為」,就是上帝要人敬畏祂,遵守祂的誡命,使人不至犯罪而遠離上帝。

    由上述可知,懼怕可使人敬畏上帝,遵守上帝誡命,而與上帝有良好關係,蒙上帝祝福。
 

2.懼怕與他人:懼怕使人與他人有和諧的關係

    耶穌曾對眾人說:向他人動怒或責罵的人,就會受上帝審判。若是在向上帝感恩時,想起曾和某人不和睦,就要先去與對方和好。若不早日與敵對者和睦,難免對方告上法官,你可能就被下到監獄裡。[6]因此,當人懼怕上帝、懼怕法律、懼怕監獄時,就會與人和睦。

    另外,上帝透過摩西對人頒布的「十誡」中,第五至第十條誡命:「當孝敬父母」、「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並他一切所有的[7] 。這些都是上帝為了要保障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而立下的誡命。因此,若是人想侵害他人時,就會因害怕遭禍而心生恐懼,使人謹慎言行,不至犯罪。

    再者,耶穌更進一步指出:「愛上帝」及「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就是一切誡命及真理的總綱。[8]祂又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9]由此可知,耶穌不但盼望人彼此相愛,甚至祂要求人將「愛人」視為是與「愛神」相同的重要,是一個必須遵守、不能違背的命令。

    因此,當人懼怕上帝或懼怕遭禍時,就會遵守上帝的誡命,而使人與人之間有和諧關係。  
 

3.懼怕與自己懼怕可使人保護自己

    《聖經》約拿記記載:「海中起大風,海就狂風大作,甚至船幾乎破壞水手便懼怕,多人哀求自己的神;他們將船上的貨物拋在海中,為要使船輕些。」使徒行傳第27章也記載:「不多幾時,狂風從島上撲下來,船被風抓住,敵不住風,我們就任風颳去。我們被風浪逼得甚急,第二天眾人就把貨物拋在海裏到第三天,他們又親手把船上的器具拋棄了。」、「水手以為漸近旱地,就探深淺恐怕撞在石頭上,就從船尾拋下四個錨,盼望天亮。」

    由此可知,人在遇到危險的情況,就會產生懼怕,而驅使人想辦法解決危險情況,保護自己。
 

4.懼怕與自然懼怕可以使人妥善的治理大自然

    出埃及記23:10-11記載:「六年你要耕種田地,收藏土產;只是第七年,要叫地歇  息,不耕不種」。人若懼怕地力衰竭,產物減少,就會休耕,讓土地歇息。「休耕」的觀念,近代不但被學者專家所證實,且至今仍廣為農民所採用。

    另外,創世記1:27-28記載:「上帝就照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像造男造女上帝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出埃及記第23章也記載:「恐怕地成為荒涼,野地的獸多,起來害你。」因此妥善的治理大自然,不但是上帝創造人時,命令人該做的事;也是人要在大自然中生存,必須要做的事。

         因此當人敬畏神的命令、懼怕野獸侵襲時,就會妥善的治理大自然。而現代人也    意識到,若人未妥善治理大自然,則人的居住環境將會更加惡劣,不再適合人居住,所以大力的鼓吹環保運動。
 

    至此,我們可以了解:上帝創造人時,賦予人懼怕的本能,並期望人能達到懼怕的四方面功能。但是,人又該要如何才能發揮出合理的懼怕功能,使人與「上帝」、「他人」、「自己」及「自然」之間的關係臻致和諧完善呢?且又該如何克服不合理的懼怕呢?

    接下來就要從「啟示錄中的懼怕意義」來探討這些問題!

 

叁、啟示錄中的懼怕意義

一、啟示錄作者寫作時代人懼怕的情況

1.懼怕受患難及迫害

    西亞地區在公元一世紀時,是由羅馬帝國所統治。在啟示錄作者使徒約翰[10]寫啟示錄的時代,即約在公元元年末葉(約在公元90-95年)[11],羅馬帝國的皇帝為豆米田(Domitian,公元81-96)。在豆米田統治時期,強力推行全國性的凱撒(Caesar)崇拜,拒絕敬拜凱撒者必處以死刑。[12]這種強迫性的國教政策,對於除耶和華上帝之外,禁止崇拜其他神的基督徒而言,是非常大的宗教迫害。雖然許多基督徒仍勇於堅持自己信仰而受難殉道,[13]但也有許多人因懼怕受患難及迫害而放棄了自己的信仰。[14]

 

2.懼怕失去利益

    西亞在一世紀時是商業很繁盛的地區,羅馬政府為了要有效統治西亞百姓,於是運用宗教與商業結合的雙重力量,來培養人民對羅馬政權的效忠。其方式如下:

   1)一切商業的交易合約上,都需加註上神祇名字(包括羅馬國家神祇及地方神祇的名字)作見證,此合約才算有效。並且交易成功賺錢後,還必須向該神祇酬謝。[15]

   2)當時的商業活動與「貿易協會」(trade-guilds,拉丁文為corpora)的組織有很密切的關係。若不參加此貿易協會,則生意不但作不成,甚至還會失去公民資格。但若加入此組織,則需要與協會成員共同進行宗教活動,例如:舉行祭典、籌神宴會、參與神廟工作等。[16]

        啟示錄13:17也記載:「除了那受印記、有了獸名、或有獸名數目的,都不得作買賣」,也反映了當時的商業與宗教之間的密切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於從事商業的基督徒而言,的確衝擊很大且難以抉擇。而就在此時,教會的內部就有一些信徒,提出了較為靈活變通的信仰觀念:他們主張與羅馬的政策妥協,反對謹守著刻板的宗教信條,強調與世俗精神和諧的一種新的基督教信仰。[17]而啟示錄第二章中記載的「假使徒」、「巴蘭的教訓」、「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及「耶洗別的教導」,指的就是這一類與世俗妥協的假信仰者。於是,有許多基督徒就在懼怕失去利益及錯誤信仰觀念教導的影響下,而不再堅持自己的信仰,順從其他的信仰。[18]

 

3.懼怕失去權利

    羅馬帝國的社會是一個階級的社會。非公民不但需要額外繳交許多稅捐,而且還無法得到法律的保障[19]及其他許多的特權,因此許多西亞居民便極力爭取成為羅馬公民。但要成為羅馬公民,除了必須要有許多對羅馬政府具體的貢獻,[20]並且對於羅馬政府推行的政令,如:「該撒敬拜」、「貿易協會」等,都必須要積極參與配合。[21]就這種情況下,也有許多基督徒因為懼怕失去權利,而與外在環境妥協。[22]

 

二、啟示錄中令人懼怕的描述

   啟示錄中有許多令人感到懼怕的描述;特別是關於上帝作為的描述,不論是話語或視象的描述方式,都令人恐懼顫慄、驚悚不已。以下摘選部分片段:

  

   「有權柄賜給他們、可以用刀劍、饑荒、瘟疫、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

   「我又看見地大震動,日頭變黑像毛布,滿月變紅像血,天上的星辰墜落於地。天就挪移,好像書卷被捲起來,山嶺海島都被挪移離開本位。」

   「第三位天使吹號,眾水的三分之一變為茵蔯,因水變苦,就死了許多人。」

   「有蝗蟲從煙中出來飛到地上,好像地上蠍子的能力一樣。要傷害額上沒有上帝印記的人。但不許蝗蟲害死他們,只叫他們受痛苦五個月。這痛苦就像蠍子螫人的痛苦一樣。在那些日子,人要求死,決不得死;願意死,死卻遠避他們。」

   「口中所出來的火與煙並硫磺,這三樣災殺了人的三分之一。」

   「正在那時候地大震動,城就倒塌了十分之一,因地震而死的有七千人.」

   「若有人拜獸和獸像,他要在火與硫磺之中受痛苦。他受痛苦的煙往上冒,直到永永遠遠。那些拜獸和獸像受他名之印記的,晝夜不得安寧。」

   「第一位天使便去把碗倒在地上,就有惡而且毒的瘡,生在那些有獸印記、拜獸像的人身上。」

   「第五位天使把碗倒在獸的座位上,獸的國就黑暗了。人因疼痛就咬自己的舌頭.」

   「在一天之內,他的災殃要一齊來到,就是死亡、悲哀、饑荒、他又要被火燒盡了。」

   「照各人所行的受審判。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裏。」

   「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就在燒硫磺的火湖裏。這是第二次的死。」[23]

 

三、啟示錄中令人懼怕的描述之意義

1.啟示文學的特色

    啟示文學(Apocalyptic Literature)是以故事為架構,透過異象表達的方式,揭露現世、末日及超自然界(如:天堂、地獄)的情況。啟示文學的特色,是以象徵性的文學手法,透過驚異的描述,傳達令人驚恐懼怕的圖像。這樣的描述方式比語言式的陳述,更具有震撼力。

    啟示文學是危機時期(如:宗教徒受迫害時)所產生的文學形式。一世紀時,基督徒大受迫害,在宗教不自由的情況下,啟示錄的作者無法直接傳達宗教信仰方面的訊息;因此,他使用啟示文學的手法,將宗教訊息轉換為外人無法看懂,只有基督徒才能明白的內容,傳達給基督徒。[24]

    啟示文學的目的,除了安慰那些在患難中的信徒,讓他們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控之中,激勵那些處於受逼迫的信徒能堅持信仰外,還幫助信徒將生命的焦點,從現今的無望轉而看見在天上的盼望。[25]

    因此,啟示錄的作者是要藉著啟示文學的象徵及隱喻式手法,傳遞上帝旨意及信仰意涵。另一方面,當時的讀者也很了解啟示文學的這種特色及表達方式,因此不會由字面上去理解啟示錄內容,所以並不會造成不必要或不合理的懼怕。是故,在閱讀啟示錄時,應該要著重在深思其內容中所隱含的要義。

    

2.糾正一般人錯誤的懼怕觀念,讓人知道真正該懼怕的對象是上帝

        一般人懼怕失去利益及權力、懼怕受難及死亡,因此,啟示錄作者以人所能想像到最令人恐懼害怕的情況,來敘述即將到來的末世景象,與上帝審判世人、撒旦魔鬼的景象。[26]讓人知道這位掌管一切、公義且嚴厲、作為令人害怕、滅絕撒旦魔鬼、末日審判世人的上帝,才是真正人們應該懼怕的對象。

       啟示錄記載:「主上帝、全能者啊!你的作為大哉、奇哉!誰敢不敬畏祢」、「我又看見另有一位天使飛在空中,他大聲說:應當敬畏上帝[27]

       耶穌也曾對眾人說:「我的朋友,我對你們說:那殺身體以後,不能再作甚麼的,不要怕他們。我要指示你們當怕的是誰,當怕那殺了以後,又有權柄丟在地獄裏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正要怕祂![28] 耶穌知道人最害怕的就是死亡,因此祂特別告訴人們:不要怕死亡或是會使你致死的對象;而要怕這位上帝,因祂不但能決定你的死,更有權柄決定你死後是享受永生的福樂,或是死後進入永遠的痛苦及滅亡。

 

3.幫助人不要怕不該懼怕的對象

   啟示錄令人懼怕的描述,讓人知道:與上帝的權柄及其大能的作為相比,其他令人害怕的對象(如:撒旦魔鬼、專制政權、死亡等),都不再足以令人懼怕。

  1)不要懼怕失去財富及權力

  啟示錄18:14, 17說到:「你一切的珍饈美味和華美的物件也從你中間毀滅,決不能再見了。一時之間,這麼大的富厚就歸於無有了。」上帝要人知道在世上的財富及權力都是短暫的,有一天都會過去,轉眼成為雲煙。耶穌也曾說:「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裏,你的心也在那裏。」[29]

  地上的所有一切,都是我們無法掌握的,有一天都要消逝。因此,我們應當看中那永恆、不朽壞的財富及祝福。即使我們失去了世上的財富及權力,但上帝應許我們:「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30]

  2)不要懼怕死亡

  在羅馬帝國宗教迫害的局勢下,有許多基督徒仍然堅持信仰而因而殉道。上帝透過啟示錄的內容告訴眾人,那些堅持信仰而死的人是有福的。[31]上帝也讓眾人知道:他們殉道後並非死去,只是暫時「睡了」[32];當上帝施行末日的審判時,他們將再次甦醒過來,得著上帝所賜的榮耀冠冕。[33]並在那沒有病痛、沒有悲傷及死亡的新天新地中,享受永遠與神同在,好得無比的永生福樂。[34]這些也都要應驗耶穌曾說過的:「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生命。」[35]

  所以,對於那些因懼怕死亡而跟從世俗信念者而言,終有一日,他們仍然會死去;並且,在末日上帝公義審判活人死人時,不信的人將受痛苦刑罰,並要經歷第二次死的痛苦與滅亡。[36]然而對於那些不與世俗妥協、堅持信仰的基督徒而言,他們知道:

死亡並非結束與消逝,「死亡」乃是要和他們終生所期盼、所仰望、所愛慕的這位生命之主在新天新地中相遇。因此他們不再戀慕地上的生活,乃是渴望到天上那更美的家鄉[37]。因此,面對死亡,他們坦然無懼,甚至不愛惜生命[38],至死忠心。

 

4.要人把握機會,悔改歸向上帝

         啟示錄9:20-21記載:「其餘未曾被這些災所殺的人,仍舊不悔改自己手所作的,還是去拜鬼魔和那些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走、金銀銅木石的偶像。又不悔改他們那些兇殺、邪術、姦淫、偷竊的事。」顯示當時人們背逆上帝,行惡犯罪的情況相當嚴重,但上帝仍然再三的向人們勸說:「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那裏墜落的,並要悔改!」、「所以要回想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遵守,並要悔改!」、「若不悔改所行的,我也要叫他們同受大患難。」、「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所以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39]

         上帝並不願意人們受苦遭難,但祂更不願意人因為行惡犯罪,遠離上帝,失去上帝的愛及祝福,使生命走到更悲慘的境地。因此,「上帝所愛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40] 而上帝也曉得,人們在祂愛心勸說、耐心引導下,常常仍不願意從罪中悔改;[41]人總是要在受苦、懼怕的情況下,才容易悔改歸向上帝。[42]因此,啟示錄剛開始(2-3章)記載,上帝用令人懼怕的話語規勸人們悔改;之後(第6章後)就接著記載上帝用越來越嚴厲、越來越令人懼怕的懲罰與苦難來管教人們;祂的用意就是要人們在懼怕中,早日從罪中悔改歸向神,免得遭受更大的懲罰、更多的苦難。[43]

         上帝寧願人們在短暫受苦中悔改而長久蒙福;不願人們苟且偷安渡日而遭受永遠痛苦及滅亡。啟示錄可說是啟示出令人懼怕的信息,要人早日悔改歸向上帝的實錄

    

5.堅定信仰者的信心,撫慰受難者的心靈

         啟示錄第2-3章,雖然描述了信徒在地上的各種受難情況;但第4章後,便轉移描述信徒在天上與上帝同在的榮耀景象,及上帝即將進行令人懼怕的審判景象。啟示錄欲引導當時在宗教迫害中受苦難的基督徒,將注目的焦點由現在的苦難,轉向看到天上的榮耀,讓信徒了解現在看似無望,但其實卻充滿盼望。

         另一方面,從啟示錄的預言中,上帝也要讓信徒知道,他們不畏懼迫害,在苦難中堅持著信仰,他們所做的這一切上帝都知道,並且上帝也應許他們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必與上帝在那更美的新天新地中享受永生的福樂。

         也因著啟示錄中上帝的應許,信徒雖然身處於痛苦患難的環境中,仍然無所懼怕的堅持自己的信念,「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44],因此他們身處在世,「似乎是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45]

 

6.把握時間,在末世時代中為上帝誡命、為耶穌作見證

         啟示錄中記載:耶穌就快再次降臨這個世界,上帝末日審判將快要來到,人應當把握機會悔改,[46]並在這末世的時代中遵守上帝誡命,作耶穌基督的見證人,[47]與撒旦魔鬼的勢力對抗。[48]

        上帝把將要發生的事及末日的審判;先啟示讓信徒知道,除了要信徒心裡有所準備,讓他們將來面對審判的災難時,不至於懼怕;並且要信徒把握時間,作耶穌基督的見證人,規勸世人悔改歸向上帝。耶穌也曾對眾人說:「所以你們要儆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哪一天來到?[49],因此要信徒預備好自己,隨時做上帝忠心的僕人[50];並且對他們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51]

 

肆、啟示錄的懼怕意義如何幫助現代人克服不合理的懼怕

一、在認知上重建正確的懼怕觀念

1.修正錯誤的懼怕觀念

         不合理懼怕的產生既然是因為不正確的認知、判斷及學習造成的錯誤懼怕觀念,所以,首先應當先修正錯誤的觀念。

         現代人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學習到錯誤的懼怕觀念。例如:電影情節常表現出男主角抽煙喝酒是帥氣十足,飆車好鬥乃是英雄行為。這種錯誤示範,使人不但不懼怕原本會對人產生危害的抽煙、喝酒、飆車、打鬥行為;反而懼怕自己是軟弱、庸俗,而常常去做危害自己的行為。這種對於該懼怕的事物卻不懼怕的後果,有時更容易使人遭受更嚴重的危險。因此,了解啟示錄的懼怕意義,正可幫助現代人檢視自己有何錯誤的懼怕觀念,然後加以修正。

 

2.建立正確的懼怕觀念

     1)了解真正該懼怕的對象

          耶穌告訴人們:這位上帝不但能掌管你的一生,更有權柄決定你死後是享受永生 的福樂,或是死後進入永遠的痛苦及滅亡。因此,人最該懼怕的是這位掌管一切的上帝。

         但是,除了懼怕上帝之外,對於該懼怕的對象(如:法律、危險),也應該產生合理的懼怕,而達到懼怕的良性功能。所以,「當懼怕的,懼怕他![52]

     2)了解不該懼怕的對象

          現代人常容易懼怕孤單、寂寞、失戀、失業、厄運、貧窮、生病、死亡等。也因害怕,使他們的生活艱辛痛苦、憂鬱悲觀。但事實上,有許多的懼怕,是我們不應該害怕。從聖經的懼怕觀及啟示錄中懼怕的意義中,使我們能了解這些懼怕都可以加以克服;甚至還能使原本的懼怕,變成為生命的助益。例如:我們能在能在「孤單」中成長、在「寂寞」中充實自己、在「失戀」中調適自己並改正缺點、在「失業」中加強專業並找到真正適合的工作、在「厄運」中去尋求上帝的旨意;並突破困厄,使生命經過歷練後,更為強韌更上層樓、在「貧窮」中奮發向上、在面對「死亡」時,知道有永恆來生的盼望,因此仍能坦然無懼的面對死亡。這樣的生命是充滿輕鬆快樂、容易樂觀知足、常常能發揮生命力、活出生命的最高價值

 

二、從信仰中得到克服不合理懼怕的力量

         單是在認知上建立正確的懼怕觀念,尚無法使人完全的克服懼怕;還必須要有足夠的力量,才能在面對恐懼時,加以克服。但是,既然人會對某些事物產生懼怕,表示人在面對該事物時毫無能力,無法靠著自己去克服懼怕,那麼該如何才能得到克服恐懼的力量呢?

         由啟示錄懼怕的意義中,使我們了解:克服恐懼的力量,乃是由上帝所賜,也就是由信靠上帝之中才能獲得。而這信仰力量的獲得,乃是建立在三個基礎之上:

1.相信上帝的應許

     上帝的慈愛,高及諸天;上帝的誠實,達到穹蒼。」[53]

     上帝是信實的,祂所應許的每一句話,都在過去、現在的歷史中應驗,也必然會在將來之中實現。每一位信靠、敬畏上帝的人,也都能證明上帝的應許永不落空,永不令人失望。

2.個人信仰中經歷到上帝同在的力量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54]

基督徒所信的上帝,不是在教堂中受人供奉的神明,而是與人同在的神。因此,凡是相信祂、敬畏祂的人,都可在生活中真實體驗到上帝的同在:祂垂聽禱告、安慰憂傷、醫治病痛、鼓勵失喪、扶持軟弱等。當然,祂也賜給信徒有力量去克服恐懼。

    營養使人身體有力量,知識使人精神有力量,但只有「信仰」才能使人身心靈都獲得力量,並且,這力量不是靠著自己而有,乃是上帝所賜予。

3.眾信徒的見證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55] 

    每一位歷世歷代的信徒及我們身旁的信徒,都是上帝在這世界上的見證人;我們可從他們的信仰經歷中,使我們對上帝更加認識、更有信心,使眾信徒能彼此扶持,互相幫助,共同面對困難,克服懼怕。

    當我們從信仰中獲得上帝所賜的力量時,才能真正完全的克服不合理的懼怕。

 

三、兩個實例

1.克服失去的恐懼

    當人面臨將失去最珍愛的事物時,該如何克服這樣的懼怕?

    創世記中記載: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拉罕,當他100歲,他的妻子撒拉90歲時,他們仍然沒有小孩。此時,上帝應許年紀老邁的亞伯拉罕夫婦:必賜他們一子。隔一年,撒拉果然生了以撒。他們感恩、喜樂的疼愛著這位晚年所得到的獨生子。有一天,上帝命令亞伯拉罕將所愛的以撒帶到摩利亞的山上,作為燔祭的祭物,獻給上帝。

    上帝的這個命令,可能是亞伯拉罕(也可能是每一位信仰上帝的人)一生中最難理解,也最難接受的一個命令。可以想見:在他聽到這個命令,在他前往摩利亞山的那三天路途上,在他準備獻祭時的柴與火,在他拿出刀子伸手要殺他最疼愛的獨生愛子時;亞伯拉罕心中是如何的恐懼與掙扎!

    但因為亞伯拉罕記得:上帝曾要求他要遵守上帝的命令,[56]亞伯拉罕也敬畏神,敬畏這位能使無變有的上帝;並且,亞伯拉罕也深信上帝曾經對他應許:「我必使你的後裔及其繁多」、「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神」、並且「從以撒生的才要稱為你的後裔」。[57]因此,亞伯拉罕雖然不能理解上帝的這個命令,他也不知道要如何向他的愛子以撒及他的妻子解釋這件事;但他深信:上帝的命令,必然有祂的旨意,甚至他相信即使以撒成為祭物而死去,這位全能的神[58]仍然能使以撒從死裡復活[59]因此,亞伯拉罕因著相信上帝,相信上帝的應許,並從信仰中得到力量,使他能克服懼怕,仍然遵守了上帝的命令。

    就在亞伯拉罕要拿刀殺以撒,將以撒獻為燔祭的那一刻;上帝阻止了亞伯拉罕。並且預備了一隻公羊代替以撒,供亞伯拉罕獻燔祭。

    在這個「信心歷練」的事件之後,亞伯拉罕除了蒙受上帝更大的祝福外[60],並且他更認識了這位上帝:祂原是崇高全能的上帝,卻因愛人的緣故,願意降卑地限制自己與人立約,並且遵守祂的應許,祝福敬畏祂的人。

        亞伯拉罕在他的信仰中,因為敬畏上帝,克服了懼怕,蒙受祝福,並且使人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境界。

 

    2.克服死亡的恐懼

        當人將要面對死亡時,該如何克服對死亡的懼怕?

        人最大的懼怕是死亡。人之所以懼怕死亡,除了懼怕死之前肉體的痛苦外,更大的懼怕乃是因為人不知死後會如何?是否就這樣消失、結束了?對死亡的懼怕,是人類最難克服的恐懼。若是能解決對死亡的恐懼,那麼其他的恐懼就不算什麼!但是,活著的人不能提供死亡的答案,而死去的人不能向活人解答。誰能提供死亡的答案,解決人最深的懼怕呢?

        因此,只有這位創造生命,並且是昔在、今在、永恆存在的上帝,才能夠回答死亡的問題,解決人對死亡的恐懼。

        對於死亡問題,上帝的答案是:「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61]上帝應許:人只要相信耶穌,就可以成為上帝的兒女,與祂恢復良好的關係!並且在肉身死後不至滅亡,反得到永恆的生命,並與上帝在好得無比的新天新地中,享受美好的永生。由上述對死亡的認知及對上帝應許的信念,能使人能克服對死亡的懼怕。

        初代教會的信徒保羅,就因為對死亡有正確觀念,並且深信上帝的應許,因此,當他面臨死亡時,他說:「我死了,就有益處」「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62]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63]   由此可知,保羅面對死亡時,不但毫無懼怕,且是喜樂的迎接死亡。

 

陸、結論

    合理的懼怕可以使人和「上帝」、「他人」、「自己」及「自然」之間,有良好和諧的關係。但是從現今世界的亂象、犯罪率攀升、人與人相處失和、自然環境受破壞的情況來看,似乎現代人並未能發揮出合理懼怕的功能。

    另一方面,現代人產生不合理懼怕的情況,卻是越來越嚴重。因為懼怕衍生出來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疾病,也造成許多的問題,並使社會充滿不安。但目前醫、學界仍然無法有效的解決現代人不合理的懼怕問題。

    要解決懼怕的問題,必須要從這位創造人類時,賦予人懼怕本能的上帝之中,才能找到懼怕問題的答案,使人能發揮合理懼怕的良性功能,並使人有力量克服不必要的恐懼。

    並且,有一天,我們終於體會:並不是我們從上帝那裡找到了懼怕的解答;乃是上帝透過「懼怕」,引導我們回到上帝面前,而後讓祂為我們解決了懼怕的問題及生命的其他問題。

    因此,我們終於了解:「懼怕」是人從罪中悔改,歸回到上帝面前,蒙受上帝祝福的一條恩典之路。


 

[1] Bertrand Russell,《沒有恐懼的生活》,王煜譯,台北:萬年青,1977,頁40

[2]《聖經》約翰一書4:7。本文引用聖經經文內容,皆採用1919年「中文聖經合和本」版。

[3]《聖經》約翰一書4:16,18

[4] 所謂能「自由選擇」,就是要在環境中提供一個讓人能夠有不同選擇的機會。的確,上帝也可以使伊甸園中所有的果子都可以吃,人吃了都不會死。但是,若是如此,那麼人所生存的伊甸園便是一個沒有選擇的環境。相同的,若是人只能遵守上帝命令,而沒有違背上帝命令的機會,那麼也是沒有選擇,並且也意味著沒有自由。法國革命時,人民高喊:「無自由,毋寧死!」,可見自由對人的重要及可貴。創造人的上帝,當然也知道自由對人的可貴;因此,祂當然給人有自由。所以,祂不是創造一個完全只能接受其愛,聽從其命令的「機器人」,而是創造一個擁有自由意識可做選擇的「人」。而人後來會犯罪背逆神命令,就證明了上帝給人的自由。伊甸園中有不能吃的果子,也是證明了上帝給人有選擇的機會。有選擇,才證明有自由。

[5]《聖經》創世記3:9,17-18,23

[6]《聖經》馬太福音5:21-26

[7]《聖經》出埃及記20:12-17

[8]《聖經》馬太福音22:38-39

[9]《聖經》約翰福音13:34-35

[10] 近代研究啟示錄的學者,多數認為啟示錄的作者是使徒約翰。參見Leon Morris,《丁道爾新約聖經注釋》,陳詠譯,台北:校園,1990,頁21-30。楊牧谷,《基督書簡》,台北:校園,1990,頁87-93

[11] 此為近代多數研究啟示錄的學者,所贊同的成書年代。參見Leon Morris,《丁道爾新約聖經注釋》頁31-36。楊牧谷,《基督書簡》,頁95-102

[12] 一世紀末,凱撒崇拜成為羅馬帝國內人人必須遵守的國家宗教。民眾每年均須到凱撒的壇前焚香,口中並要呼喊:「凱撒是主、是神」。待宣示效忠之後,官方便會發給一只證書,證明此人本年度已依法敬拜凱撒。若不依法敬拜凱撒,則人人都有責任檢舉,送官處死。當時,有一位基督徒夫拉維,他雖貴為是國王的親族,但因不肯敬拜凱撒,也慘遭處決;連皇親都無法逃難,因此一般百姓更是不敢違抗。參見楊牧谷,《基督書簡》頁98102247

[13] 《聖經》啟示錄2:10,136:4,97:1412:1113:1514:1315:216:617:618:2420:4

[14] 《聖經》啟示錄2:14,15,20-223:3,1921:8,27

[15] 楊牧谷,《基督書簡》,頁189

[16] 邢義田,《古羅馬的榮光Ⅱ--羅馬史資料選譯》,台北:遠流,1998,頁462-478。楊牧谷,《基督書簡》,頁189,337

[17] 楊牧谷,《基督書簡》,頁196,213,303,351,353,354

[18] 《聖經》啟示錄2:14,15,20-223:1713:17

[19] 例如:犯死罪時,只有公民才有上訴羅馬法庭的機會。參邢義田,《古羅馬的榮光Ⅰ--羅馬史資料選譯》,台北:遠流,1998,頁398

[20] 邢義田,《古羅馬的榮光Ⅰ--羅馬史資料選譯》,台北:遠流,1998,頁398-403

[21] 楊牧谷,《基督書簡》,頁337

[22] 《聖經》啟示錄2:14,15,20-223:17,20-22

[23] 《聖經》啟示錄2:22-236:8,12,148:7-119:3-10,1811:1314:9-1116:2,1018:820:13-15

[24] Mitchell G. Reddish, Apocalyptic Literature: A Reader, Peabody: Hendrickson , 1995, p.19-38

[25] Grant R. Osborne,《基督教釋經學手冊》,劉良淑譯,台北:校園,1999,頁299-316

[26] Richard J. Bauckham,《啟示錄神學》,鄧邵光譯,香港:基道,2000,頁25

[27]《聖經》啟示錄15:3-414:6-7

[28]《聖經》路加福音12:4-5

[29]《聖經》馬太福音6:19-21

[30]《聖經》哥林多後書6:10

[31]《聖經》啟示錄14:13、馬太福音5:11

[32]《聖經》帖撒羅尼迦前書5:14

[33]《聖經》啟示錄21:4

[34]《聖經》啟示錄21:1-4、腓立比書2:23

[35]《聖經》馬太福音16:25

[36]《聖經》啟示錄21:8

[37]《聖經》希伯來書11:16

[38]《聖經》啟示錄12:11

[39]《聖經》啟示錄3:32:5,223:19

[40]《聖經》希伯來書12:6

[41] 上帝常常多方多次的照顧人、祝福人、用慈繩愛索牽引人們歸向祂;但人們反而更加背逆不從。見《聖經》何西阿書11章。

[42]《聖經》約拿書3章記載:當上帝透過先知告訴尼尼微城的百姓:他們若不悔改,全城就要傾覆。果然,當全城的人聽到上帝這個令人懼怕的警告後,上從國王,下到一般民眾,都離開罪惡歸向上帝。希伯來書12:11也提到: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

[43] 啟示錄6-18章中關於上帝對世人懲罰的記載,從揭開「七印」,到天使吹「七號」,乃至於上帝大怒的「七碗」,都描述出上帝的懲罰是越來越嚴厲。但這樣的用意,是要人即刻悔改,免得遭受更嚴厲的懲罰。這就類似在法庭中,法官對於已受過罰的累犯,若他又再犯,則會更加重他的刑罰,這樣的目的是要人改過自新,不要再犯。

[44]《聖經》希伯來書11:14,16

[45]《聖經》哥林多後書6:10

[46]《聖經》啟示錄2:163:3,1214:718:10,1922:6,7,12

[47]《聖經》啟示錄12:1714:122:13

[48]《聖經》啟示錄12:12-172:10,1311:713:7,1317:14

[49]《聖經》馬太福音24:42

[50]《聖經》馬太福音2425章。

[51]《聖經》馬太福音28:19-20

[52]《聖經》羅馬書13:7

[53]《聖經》詩篇57:10

[54]《聖經》詩篇23:4

[55]《聖經》希伯來書12:1

[56]《聖經》創世記18:19

[57]《聖經》創世記17:2-821:12

[58]《聖經》創世記17:1

[59]《聖經》希伯來書11:19

[60]《聖經》創世記22:19

[61]《聖經》約翰福音3:16

[62]《聖經》腓立比書1:21,23

[63]《聖經》提摩太後書4:6-8

 

  
Hom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