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魏連嶽 |
基督教與世界文化(導論 II)
一、文化的定義 文化是什麼?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在教育部頒定的國語辭典中,文化被定義為:「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總成果。包括宗教、道德、藝術、科學等各方面。」這裡提到的文化概念,乃是包括人類所有的活動。 而百科全書的定義是:「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在考古學上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有時文化也指文明。雖然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已經形成的第一次分工,產生了農業民族和畜牧民族,但早期文化都是在農業民族中產生的,因為畜牧民族要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不容易產生大規模的聚居,對文字沒有迫切的需要;而農業民族容易形成大部落,興修水利需要大量協同工作的人群,所以最早的大國家和奴隸制都產生於農業民族。有了大國家和奴隸制才能產生大批聚集的有閒階級,他們發明了文字,促使形成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人類第二次分工。從而產生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指所有人類的活動,都可以叫作文化)。」這裡提到,狹義的文化概念乃是指人類某些特定的活動;而非是所有人類的活動。 文化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複雜整體」。此後,文化的定義層出不窮,克萊德·克拉克洪在1950年代末期蒐集了100多個文化的定義。 我相信要給予文化一個令人滿意的定義是很困難的。因為兩個不同背景及不同時代的人對同一個觀念的看法肯定是不同的。大多數哲學家都同意對一個事物或現象下定義是最困難的事之一。特別對於那些我們都認為非常簡單且熟悉的對象下定義更是困難。舉例來說,「神或上帝GOD」這個字,大家天天都要說,大家都了解是什麼意思,但請每個人說出上帝的定義是什麼,你會發現每個人所說的都不一樣,大家的了解都有差異。這不是說,那一位十多年來在主日早上坐在你旁邊的人,他所信的上帝和你所信的上帝是不同的;雖然這也是極有可能。而是說,世界上可能沒有兩個人對這一位上帝的理解是相同的。 因此,當遇到這種下定義的難題,我建議用另一類方式來處理。我們可以用概念的陳述來下定義。例如「上帝」的概念是什麼?說到「上帝」你想到什麼詞彙:「愛」、「全能」、「權能」、「超越」、「神秘」、「犧牲」。我們會發現兩個不同的人對於上帝的概念是非常接近的。因此從概念來了解一個事物或現象,可能是比較容易的方式。 那麼,文化的概念是什麼呢?想到文化,你想到什麼詞彙? 「藝術」、「文明」、「超自然」、「人文產物」、「人類活動」…。 在我們對文化有了一些概念之後,現在我們可以嘗試看一下基督教神學家對於文化的定義了。我們先來看Niebuhr這位神學家對文化的定義: Niebuhr, H. Richard,《基督與文化》,賴英澤,龔書森合譯,臺南市:東南亞神學院臺灣分會,1962,p.27-39。 當我們認識了文化的定義後,現在我們可以嘗試討論文化與基督教的關係究竟是什麼?
二、基督教與文化的關係 尼布爾對「基督教與文化」的關係做很深入的分析。在他的文章中,他提到了基督教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共有五種。 1.
基督教反對文化 你認為基督教與文化的關係應該是哪一種? 我認為要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回答一個問題。那就是:到底是文化的涵蓋面較大,還是基督教的涵蓋面較大呢? 或許你認為這個問題也很複雜;但我們可以用另一個相似問題來思考。到底是宗教教育的涵蓋面較大,還是基督教教育的涵蓋面較大呢? 一般人可能會認為:宗教教育不只是討論基督教而已,還討論世界各種宗教,透過各種宗教來討論生命的各種議題。而基督教教育只是從基督教觀點討論宗教及生命各種議題而已。所以,宗教教育比基督教教育的涵蓋面更大。 然而,這是忽略了基督教信念及基督教教育的推論。事實上,如果基督教信念是:上帝是昔在今在永在的上帝、上帝是與祂的子民同在的上帝、上帝是一位干預介入人類歷史發展的上帝、上帝是一位創造萬有(包括人類及大自然)並眷顧萬有的上帝、上帝是從亙古到永遠都做新事的上帝,那麼基督教教育作為一個介紹上帝奇妙作為的教育,不但應該要涵蓋宗教及生命的各項議題,還要涵蓋人文、自然、科學的各項領域。也就是說,基督教教育必須涵蓋所有教育的領域。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中世紀,一位基督教的修士或神學家,必須同時學習聖經、神學、哲學、醫學、法律、科學等各種學科的原因。因為在所有的學科,都能發現上帝的智慧、大能與作為。 回到剛才的問題。到底是文化的涵蓋面較大,還是基督教的涵蓋面較大呢? 一般人認為:宗教是人類的一種文化現象之一,所以文化的涵蓋面當然比基督教的涵蓋面更較大。相同的,這也是忽略了基督教信念的推論。 基督教認為:首先,許多文化現象的根源與發展都與基督教息息相關,例如世界音樂、藝術、文學、哲學等文化的根源及發展都必須要追朔到基督教這個動因或推力。第二、當代各種文化現象都是基督教詮釋、對話、批判的對象。第三、基督教除了關注人類文化的議題之外,還關注非文化的議題,例如自然議題。因此,基督教的涵蓋面當然必須大過文化的涵蓋面。 當我們了解到基督教比文化有著更大的涵蓋面時,我們就是在說:當然,基督教是超越文化的。當我們說基督教超越文化時,我們也就是在說:基督教有潛力來改革文化。我個人認為:基本上,尼布爾對於基督教與文化的關係,就是抱持著這種觀點,而這也是一個被大多數基督教學者所接受的觀點。 然而,這個觀點被提出55年之後的今天,我覺得還有許多可以補充之處。我認為:基督教應該同時有著反對文化、屬於文化、超越文化、改革文化、及引導文化等五個面向。而並不是只堅持一種或兩種互動關係。比如說,早期基督教音樂就是一個基督教反對文化的例子;而當代基督教音樂就是一個基督教屬於文化的例子;而中世紀的基督教音樂就是一個基督教引導文化的例子。 這一門課程我會透過一些實例來帶大家了解,為什麼基督教有時是反對文化,有時又屬於文化;此外,基督教又要如何引導文化。 其次,基督教與文化之間有著難以分割且相依相畏的關係。比如說,歷世歷代的基督徒從未能在所處的文化之外的某個超然的空間中來認識基督教。也從來沒有一種處於文化真空狀態的基督教曾經存在過,存在的乃是文化的基督教、或是基督教的文化。 甚至基督徒在解釋聖經的時候,都不可能脫離文化的背景,也不可能不受到身旁文化的影響。有些基督徒甚至還會同時受到兩種以上的文化所影響來認識基督教的信仰。例如,保羅就同時受到猶太、希臘、以及羅馬三種文化的影響來理解他的基督信仰。 因此,我們可以說,每一種聖經的解釋,每一個對基督的信仰,都是受到某一種文化的影響。所以基督徒信仰的形塑不但是受到文化基督教或基督教文化的影響,還會受到非基督教文化的影響。 另一方面,文化也一直是基督教最主要的對話的對象,而且基督教則是在文化中發現他自己:發現她自己存在的形式及彰顯她自己。文化作為基督教表達的場域。脫離文化,基督信仰也不切實際的成為迷信。 耶穌說:你們要進到世界(約17章),進到世界,就是進入一個文化世界或一個世界的文化。 這就是基督教與文化之間的獨特關係。 當我們理解基督教與文化之間的關係之後,我們來看一下聖經之中對於文化的一些記載。使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基督教與文化的互動及關連性。
三、聖經中的文化 各位認為,按照聖經的記載,人類第一次的文化活動是什麼?而誰又是文化活動的始祖呢? 我認為:是亞當。當亞當在替各樣的飛鳥走獸命名的時候(創2:19-20),就是人類第一次的文化活動。 取名字不是一個自然的事件,取名字是一個和吃喝玩樂、食衣住行完全不同的活動。這些名字不但只是與亞當有關,這些名字還會被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下去。名字成為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之間思想的聯繫、以及歸屬感的連貫。此外,這個取名字的活動是上帝所吩咐的一項使命,這個命名的文化活動是一個神聖工作。因此基督徒們應該對於命名要抱持著非常謹慎的態度。 那麼,人類第二項文化活動是什麼呢? 我認為是該隱與亞伯的獻祭(創4:3)。獻祭是所有早期人類社會中都存在的一項文化活動。我們並不知道獻祭是不是上帝要求亞伯與該隱必須做的事;不過聖經卻記載:上帝喜悅亞伯的獻祭,但不看中該隱的供物。這是第一次,上帝對於人類的文化活動表達出正面以負面的態度。從這個事件我們看到:文化其實是中性的,它可以討上帝的喜悅,也可以令上帝討厭。 那麼,人類第一次的大型文化活動是什麼呢? 應該是建造一座「城」〈創4:17〉。聖經記載該隱建造了一座城。這也是人類第一次的大型文化產物。當這座城被建立之後,人類社會開始出現了各種文化人,而人類開始發展出各樣的文化活動。 該隱為什麼想要建造一座城?上帝對這個文化活動及文化產物抱持正面或者負面態度,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很特別的是:人類第一次的大型文化活動是位自己建造一座城;而在啟示錄中,上帝最後要將新耶路撒冷從天上帶到人間,讓人與上帝一起住在這座新城之中。這不只是是聖經中的前後的互相呼應而已,這還有許多很深邃的意義在其中,若我們日後有機會,再帶大家來探討「城市」在基督教信仰中的特殊性。例如:為什麼當主耶穌再來之後,我們不是回到伊甸園當中與他同住,也不是到新耶路撒冷村中,而卻是在一座新城市中?這些問題都是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意義,這是基督教信仰中很特別的地方之一。 再建城之後,下一項人類大型文化活動,也就是挪亞建造方舟(創6:13-22)。這又是上帝所命令的一項文化活動。再下一個人類大型活動,就是建造巴別塔(創11:1-5)。這是一個集合多數人所進行的一項人類文化建設;不過這又是另一個上帝不喜悅的文化活動。上帝這一次甚至親自介入,使得這一項人類文化活動無法繼續進行。
四、結語 從以上這些聖經的記載我們發現:文化其實是中性的,它可以討上帝的喜悅,也可以令上帝討厭。因此關鍵不在於文化是對是錯、是好是壞;而是在於人怎麼創造文化、建構文化、使用文化。所以我們不能以偏概全認為所有的文化都是不好的、或都是好的;我們必須針對某一個文化活動、文化現象、文化產物加以仔細分析,然後去判定該文化是好的或壞的、是符合基督教的或是敵基督的。這也就是這一門課的目的,希望在八週之後,各位都能知道如何去分析、批判、反對、支持、或讚揚某一個文化現象、文化活動、或文化產物;甚至還能夠去創造出一種文化來改革偏差的文化,以及引導文化走向符合基督教信仰的道路。
事實上,這種對於文化的分析與批判的任務,以及創造基督教文化的使命,正是歷世歷代基督徒以及神學家的重要任務及使命之一。 基督教歷史也就是基督教在文化中建構及表現自己的歷史。基督教的美術、文學、哲學史基本上就是西方的歷史。這不但是基督教的成就,也是基督教的文化。 其次,基督教的語言乃是文化的語言。基督教不是有一套自己的語言系統,而是用著一套在文化之中的語言系統來傳遞出基督教的信仰。就連當初記載上帝話語的聖經都是使用當時流行文化中的語言,而非用另一套天上的語言。 第三,基督教的文化宣教更是西方基督教化的動力及根源。真正使西方世界完成轉變為基督教世界的,不是政治或軍事力量,而是基督教文化力量。因此,即使基督教政權喪失權力時,基督教仍保持在西方世界屹立不搖的地位。 為了這些緣故,「基督教與文化」應是基督教學術的主題,是神學的開端基礎及舞台,也應該是教會及基督徒常常應該談論的話題。「基督教與文化」之關係或議題應該作為引導基督教發展的動力。 然而在東方的基督教界比較未意識到「基督教與文化」之關係及各議題的重要性。為此,我希望能在這門課對於亞洲特別是台灣基督教界能有著漣漪的效應。這也是各位的任務及使命。 大部分的基督徒乃是從聖經、教會、或其他基督徒的口中了解基督教,然而這一門課我們則是要嘗試從文化現象、文化活動、及文化產物來了解基督教。而這個部份的基督教是基督教的重要傳統,也是基督教的宣教歷史,卻也是最被基督徒忽略的教督教信仰部份。
(以上內容為魏連嶽於中華福音神學院2006年暑期「基督教與文化」課程中的授課講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