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督教與藝術
導論 藝術是什麼 ? 美的事物!? 但有很多的藝術品似乎是不美的。 教育部的字典說:凡人所製作之一切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如詩詞歌賦、戲曲、樂譜、繪畫、雕刻、建築等,統稱為「藝術」。但這種定義聽起好像是「藝術品」的意思。有些百科全書認為藝術是:藝術是人類以情感和想象為特性,來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對世界及自身,對二者關係的看法的一種特殊方式。但是Gombrich這位藝術 理論專家卻認為:「藝術」根本不存在,存在的乃是藝術家及他們的作品。 「藝術」是另一個很難被定義的概念。但由於我們在此主要不是談藝術理論,所以我們不需要找出哪一個定義最令我們滿意。我在這裡只要說明:通常當我談到藝術時,我指的是:藝術家們(包括音樂家、繪畫家、雕刻家、建築師、詩人等等),他們所從事的創作活動及他們的作品之集合概念。不過在這門課,我所說的藝術家,則特別是指繪畫家。
一、基督教藝術 (Christian Art) 那麼當我談到「基督教藝術作品」時,我所說的是什麼呢?說到基督教藝術作品,一般人想到的乃是那些與基督教傳統或聖經故事有關的藝術作品。然而,若廣義來說,一位基督徒藝術家的所畫的作品都可以被視為是基督教藝術作品;因為他所畫的作品正是作為一位基督徒的他對上帝所創造的世界及其中萬物的一種從基督徒觀點的詮釋。甚至,更寬廣的來說,這個世界上的萬物都是基督教藝術作品,因為這些都是上帝所創作的作品。若是有時間,我希望這一堂課的最後能夠帶大家欣賞我所蒐集的一些上帝所創作的藝術品。 說到「基督教藝術作品」,我們會發現聖經中的故事乃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中心主題。現代之前的藝術家的作品,特別是18世紀之前的藝術家的作品,幾乎多是以聖經故事內容為作品主題。要找到與聖經故事不相關的藝術作品還相當困難。造成如此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這乃是因為在近代之前,藝術家就如同音樂家一樣,他們是無法靠創作藝術維生。他們必需靠財主來支持他們的生活後,才能夠安心的從事藝術創作。所以,他們的財主要他們畫什麼,他們就要畫什麼。而當時歐洲有能力養活藝術家的財主,只有神職人員,以及與神職人員關係密切的貴族才能夠有能力供養藝術家。 可想見,這些人當然會要求大多數藝術家們創作與聖經故事有關的藝術作品。 那麼,為什麼他們要藝術家們創作聖經故事呢? 主要是為了「裝飾教堂」、「增強或開廣信仰」及「傳教」之用。教堂中添加上著名藝術家的作品當然會使得教堂更加富麗堂皇,而教堂內的神職人員當然就更加威風了。 其次,藝術作品的確也能幫助許多基督徒更加感受到或理解基督教的信仰。 最後,這些藝術作品也有著「傳教」的功能。在近代之前,除了神職人員及貴族之外,大多數的平民百姓是不識字的,也沒有聖經可看。聖經在近代之前,只有拉丁文版,而拉丁文並不是通俗文字,拉丁文是教會的神職人員與貴族才會學習的文字。一直要到馬丁路德改教之後,特別到17世紀之後,歐洲印刷術才慢慢發展起來的同時,其他翻譯本的聖經才漸漸出現。直到19世紀後,還是只有少數的一般百姓才能夠有聖經可看或看的懂聖經。這樣的情況下,與聖經相關的藝術作品就成為教化基督徒時很好的輔助工具。 因此,你就了解為什麼幾乎每個時代、每個教堂、每個藝術家都要創作耶穌受難的作品了。因為這是教導基督徒了解基督信仰中最主要的內容。相比之下,其他的故事就顯得較次要。 那麼各位猜猜看,與聖經故事有關的主題之外,這些財主其次還會要求藝術家們創作哪方面主題?哪一個主題會是次於聖經故事的主題呢? 是「肖像畫」。這些神職人員及貴族最希望藝術家將他們的相貌給畫下來,以便讓後代的人能懷念瞻仰他們。對這些財主來說,風景畫是毫無意義的。他們認為:到戶外去就可以看到的東西,何必需要把它繪畫下來呢。 使聖經故事成為藝術創作的主題的第二個原因乃是,在教會掌權的時代,那些聖經故事之外的作品都被視為不必要,甚至是會玷污人的心靈。因此,即使藝術家私底下創作了許多與聖經無關的作品,這些作品也沒有機會曝光。 第三個原因是,藝術品要能夠長時間被保存下來,更是另一項困難。藝術品要能夠在平常的室溫及溼度下被保存幾百年是非常不容易。此外,經歷多年戰亂之後,聖經之外的藝術作品很難能夠有理由、或有地點被保存下來或保存太長的時間。在博物館還沒出現之前,只有那些保存在教堂之中的與聖經故事相關的藝術品,才能在幾百年之後,仍然被保存。
最後我們要談到「基督教藝術家」。基督教藝術家主要的任務當然是:透過藝術創作來傳達基督教信念及聖經故事的人。毫無疑問的,每個基督徒藝術家創作的背後都有一個目的。不過,剛才也說到:近代之前的基督徒藝術家他們創作的目的大都不是來自於自己,而是來自於他們的客戶。也就是神職人員與貴族。這些神職人員及貴族甚至還會要求藝術家按照他們的意思來作畫,這種外行人指導內行人的例子在近代之前的基督教藝術史中非常普遍。大多數藝術家為了求生存、或是為了使他們的作品得到保存,他們常常必須要順從那些權大位高、財大氣粗的神職人員及貴族,按照他們的意思來創作。
然而,當神職人員看到這一幅草稿時,認為這幅畫有對聖馬太這位聖人不尊敬的意思,因此要Caravaggio重畫。礙於客戶的需求,這一次Caravaggio只好妥協,而劃出了另外一幅聖馬太像
(見下圖)。
雖然,這一幅畫仍然是一幅大師之作,你幾乎可以聽到天使和聖馬太在對話的聲音;不過,比起前一幅畫,這一幅畫似乎失去了那種天真、質樸的真實感。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這些神職人員及貴族真的是令人討厭,可是若沒有這些神職人員或貴族,這些藝術家的大名及他們的作品也不可能存留至今。 然而這樣的情況也造成了一個非常困擾的問題,那就是:後人們無法得知究竟某一幅基督教的藝術作品到底是藝術家按照自己的意思所創作,還是按照他的客戶的意思所創作。這也是解讀基督教藝術作品最難的一個部份。 無論如何,當我們在分析一個基督徒藝術家的作品時,除了必須考量畫家他本人對基督教的理解以及他的文化背景之外,我們也必須考量當時教會中神職人員及那些貴族,他們對基督教的理解以及他們的文化背景。也就是說,認識一幅作品被創作時,當代的的基督教理念及當代的文化,是理解一幅基督教作品的關鍵因素。 舉例來說,在秘魯庫斯科的一間女修道院中,有一幅「最後晚餐 (c.17000)」的圖畫,這幅畫中清楚的描繪了耶穌最後晚餐中的主菜是「烤猴子」。然而這應該是祕魯地區在17、18世紀時宴會中的主菜,而不應該是2000年前,耶穌在耶路撒冷地區晚餐中的主菜。 播放DVD:祕魯聖方濟女修道院「最後晚餐」
二、耶穌肖像的問題 (The Images of Jesus) 到這裡我們還必須討論一個複雜的問題,那就是關於「耶穌肖像」的問題。各位要知道,最初的基督教藝術作品不是我們所想像的圖畫或是雕塑品,而是一些象徵符號。事實上,真實的耶穌肖像當然並未被第一代的門徒用繪畫或其他方式所傳遞下來,因為:首先,雖然第一代的門徒都已將主耶穌的面容,不論是耶穌受難或是復活的面容,都深刻的烙印在他們的腦海之中,他們可以簡單的畫出許多耶穌的特徵。但是因為他們都認為他們在有生之年就會看到主耶穌要再來,所以他們根本不會擔心後人會遺忘了耶穌面容問題,所以也不需要將耶穌的面容給畫下來。 其次,最重要的是,耶穌是一位猶太人,耶穌並不是在傳遞一個反對猶太教的信仰,而是在延續及成全猶太教的信仰。當然第一代的門徒的信仰也大多是建立在猶太信仰的基礎上。而猶太信仰正是一個對人物肖像的繪畫及雕刻最為敏感且排斥的信仰。在這個影響下,初代基督徒當然也不敢替耶穌的肖像作畫。他們僅僅是用一些象徵符號來表達耶穌基督。因此,直到西元200年前,所有關於耶穌的藝術表達可以說都是一些象徵符號。例如:用「魚」的圖案,或是「Α和Ω」來代表耶穌基督。(「魚」這個字乃是由耶穌、基督、神、兒子、救主,這五個希臘字開頭字母)。 就是因為那些曾經親眼見過耶穌的第一代信徒這種不必要也不敢紀錄耶穌形象的因素,使得耶穌真正的長相從來未曾被遺留下來。因此在第二代基督徒之後,那些從未親眼見過耶穌的人,即使他們打算替耶穌作畫,他們對耶穌的長相也只是想像或推估出來的。 到了西元200年之後,一些基督徒的墓穴中,開始出現了耶穌基督的肖像。從此之後,每個時代,每個地區,或多或少都有許多關於耶穌的藝術作品。西元200年之後,基督教徒向逐漸增加的原因可能有三: 第一,後來的基督徒比較沒有猶太教的背景,對舊約律法的解釋也比較不同於有猶太教背景的基督徒。 第二,異教徒哥德人在佔領西羅馬帝國後,他們後來也成為基督徒後。而他們在基督教化的過程中,也將他們將神明圖像化的傳統帶入基督教社群中。 第三,最重要的,基督徒開始嘗試透過圖畫來傳遞基督教信息,或是保留基督教信息。(因為那時沒有聖經,也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很了解聖經的故事。)
三、基督教藝術作品作為信仰的詮釋 (Paintings as Interpretations of Faith) 從西元200年之後到如今,基督教藝術家已經創作許多關於耶穌的藝術作品,不過,從來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耶穌肖像曾經出現在基督教藝術史之中。雖然如此,但是每一個基督徒卻都能夠很輕易的認出作品之中的哪一個人是耶穌。 在這個意義下,我們可以說:所有的基督教藝術家所畫的耶穌,都是耶穌;同時,也都不是耶穌;因為他們的作品都使人能辨認出作品中哪一個人是耶穌,然而那個耶穌又絕對不是與真正耶穌的面容完全相同。 我們可以說:這些歷世歷代的基督教藝術作品,就是對耶穌及基督信仰的不同理解及詮釋。當我們在看這些作品時,我們不但會有許多不同體認,而且也會看到耶穌及基督信仰的許多不同面向。 由於時間有限,這堂課裡,我們僅能欣賞基督教藝術作品中的「繪畫」部分,而且我們會花比較多的時間來欣賞及分析「文藝復興」時期的基督教繪畫。之所以選擇「繪畫」作為欣賞基督教藝術作品的代表乃是因為「雕塑」與「建築」等其他藝術不容易在平面的投影幕中被完整的呈現出來。而之所以選擇「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來欣賞乃是因為這一時期是基督教繪畫史中的高峰時期,許多的基督教藝術作品中最經典的畫作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許多各位最熟悉的藝術家及藝術作品都是來自於這一時期。作為一門導論信性的課程,這一個時期的作品的確應該是我們必須關注的對象。
四、早期基督教藝術作品 (Early Christian Paintings)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些最早期的基督教繪畫。 播放DVD:200CE,墓穴中的耶穌圖像 但是當基督教掌控了羅馬帝國之後,耶穌的圖像有了轉變。 播放DVD:馬賽克的耶穌聖像 或許有些同學會問:這種使用馬賽克(Mosaic)所作的畫,看起來像補釘,凹凹凸凸,看起來很不精緻,看起來像是劣級品。照理說基督教掌控了羅馬帝國之後,應該變得很有錢,可以畫一幅好看的壁畫,為什麼卻使用馬賽克來作畫呢? 這裡有兩個因素。第一,使用馬賽克來作畫是當時最奢侈且最高難度的作畫方式。因為,必須先將堅硬的石頭敲成大小都差不多的小石塊,然後再把小碎石染上所需要的顏色,至於那些金色的石塊,都是鍍金的。最後還必須在牆上泥灰還是溼的時候,將小碎石貼上、壓入。使用馬賽克作畫的第二個因素乃是:這種馬賽克的作品可以保存最久、也方便清洗,不論顏色或形狀,都可歷久彌新。
五、反圖像運動 (Iconoclasm) 正當基督教內開始積極的發展基督教藝術的同時,另一股壓抑這個藝術發展的勢力也開始崛起。最後,這種將耶穌及基督信仰圖像化的趨勢,卻引發了基督教內部嚴重的衝突。西羅馬帝國的教會界基本上是贊成基督教圖像藝術的存在及發展;但東羅馬帝國的教會卻非常反對。西元726年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宣佈禁止將耶穌圖像化,並發起了著名的「反聖像運動(Iconoclasm)」,開始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摧毀基督教圖像運動。 這個「反聖像運動」也被以圖像的方式記錄下來。 反聖像運動圖畫
這一張記錄「反聖像運動」的圖畫的下方畫了一位反對聖像的基督徒正在銷毀一張聖像圖;而右上角則畫著羅馬的兵丁正在羞辱在十字架上耶穌的身體。這幅畫的作者表明:「那些摧毀耶穌聖像的人所犯的罪,正像是那些羞辱耶穌的羅馬兵丁一樣。」 不久之後,甚至以反對「聖像崇拜」為理由,派遣軍隊到義大利摧毀在義大利程式內的聖像。所幸這一批軍隊並未順利登陸上岸。這一次的「反聖像運動」結束在主後843年。 可悲的是,基督徒並未從歷史中學到教訓,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時期,天主教的聖像又成為新教徒嘲罵的對象。新教徒們完全忽略了這些聖像乃是基督教的寶貴遺產、是歷世歷代傳福音的工具、是歷世歷代基督徒信仰的詮釋。新教徒一味的認為:那些聖像就是天主教徒崇拜偶像的證據,而再次發起了新的「反聖像」及「摧毀聖像」運動。所幸這一次摧毀聖像的範圍並不是很大。 到了1840年,在一批英國的神學家的努力之下,基督教的藝術創作才逐漸在整個新教群體之中被允許及重新重視。
六、中世紀後期的拜占庭風格 (Byzantine Art) 主後330年羅馬帝國首都遷都至君士坦丁堡(今日伊斯坦堡),1453年土耳其人入侵,羅馬帝國告終。這一段時期稱為「拜占庭時代」。而在這段時期,以拜占庭為中心發展出以種與西歐完全不同的藝術風格,此藝術風格稱為「拜占庭藝術」。 福音書插畫 (c.820)
Simone Martini (1284-1344):「The Road to Calvary (c.1335)」
Barnaba da Modena (14th):「Madonna and Child (c.1367)」
Matteo Giovannetti (1330-1369):「Annunciation」
東方教會圖像 (Russian Icons)
看到這裡,可能有些同學會覺得:為什麼中世紀拜占庭的藝術家所畫的作品都不是很美。比起後代的藝術家,這些中世紀拜占庭的藝術家的功利好像很遜。事實上,卻不是如此。我們來看一幅比剛才這些作品都還要早一、兩百年的作品。 Tuscany, Italy, 1175CE
從這一幅作品之中,我們就知道當時的歐洲藝術家早已有足夠的技巧畫出一幅我們現代人會認為是美的畫。然而,他們卻不這樣的畫,而畫成我們現代人覺得醜的畫,那是有原因的。除了與這些藝術家的客戶要求有關係之外,最重要的乃是:拜占庭藝術強調象徵主義,反對寫實主義;強調精神的美、宗教的美、深刻的美;反對古典希臘那種視覺的美、細膩的美、或是表面上的美。與早期基督教藝術相比,拜占庭藝術強調耶穌的神性,而不是人性的部份。 因此,由於我們現代人受到古典希臘那種視覺美的教育薰陶,所以就會覺得拜占庭時期的藝術作品比較醜。這又是另一個建立在不恰當比較基礎之下的一個草率評論。
文藝復興時期被喻為是藝文界的黃金時代。「文藝復興」的理念不是要創造一個新的藝文精神,恰恰相反,它是要恢復一個舊有的、或「古典的」文義精神,也就是「古希臘羅馬」的文藝精神。他們乃是從古代人們的智慧中,去尋找文藝復興的契機,所以稱之為「文藝復興」。 十四、十五世紀的人們,特別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人們,認為:歐洲在經歷基督教統治一千年之後,整個歐洲的文藝精神處於倒退及落後的狀態,因而企圖恢復「古希臘羅馬」時期那種藝文的輝煌盛世。的確僅僅在兩百年間,這些文人們,不但復興了「古希臘羅馬」那種藝文的輝煌情況,甚至還將藝文精神發展到另一個高水平的狀態,甚至是人類史上的顛峰狀態。因此,後代的歷史學家將文藝復興時期之前,由基督教會所統治的中世紀時期稱為「黑暗時期」。這並不是說,中世紀時期並沒有藝術的發展或是藝術的發展非常黑暗,而是說:若是與「文藝復興」時期相比,中世紀的確黯淡無光。 不過,說實在,那一段由教會所統治的時代,神職人員的管理統治方式,的確令一般民眾厭惡,而且神職人員的管理階層的確是非常腐敗。許多虔誠的基督徒反而都出家到修道院中,不願與這些沉淪腐敗的神職人員同流合污。再加上籠罩在「十字軍東征」及「黑死病」的陰影,基督教的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前的確可說是一個黑暗的歐洲。這是基督教的悲哀,教會初期雖然基督徒遭到嚴重的迫害,但是基督徒反而能在逆境之中,影響整個歐洲人回轉歸正;但當教會握有統治權時,教會卻是歐洲人厭惡的對象。 「文藝復興」運動正是歐洲人對教會文化作抗議及反對的一種運動。即使「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仍然是基督教的文化,這一時期的藝文作品也都是以基督教的主題為創作主題,然而,那創作的動機與創作的表現方式已經與中世紀時期的拜占庭藝術大不相同。古希臘羅馬那種強調「以人文中心」的人本主義精神再度被強調及重視。 在藝術方面,藝術家開始反對「拜占庭藝術」中的象徵主義,轉而強調寫實主義;反對精神的美、宗教的美;轉而強調古典希臘那種視覺得美、細膩的美。強調耶穌的神人性,而不是神性的部份。因此,並不是說,只有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才能畫出我們現代人覺得很美的圖畫,而是說:中世紀的審美觀與現代人不同,中世紀的藝術家在表現古典希臘那種視覺得美、細膩的美的部份被限制、被埋沒、或被藐視了。 接下來我們就按照藝術家的年代來欣賞「文藝復興」時期一些基督教藝術作品。 Giotto (1267-1337,the most important Italian painter of the 14th century):「Faith」
Giotto的這幅畫在西方藝術史中很重要。這雖然是一幅畫,而不是一座雕像,但是卻讓人感到像一個雕像。手臂的部份用了「縮小深度」的畫法,披衣的折擺呈現出深暗的陰影。基督教藝術一千年來,還沒有人用到這些技巧在壁畫上面,而Giotto發展了在平面上創造明顯深度及立體效果的繪圖法。
「Nativity
(The Birth of Jesus)」、「The
Last Judgment」、
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the
leading painter of the Florentine Renaissance):
Hieronymus Bosch
(1450-1516):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Florentine
artist):
關於耶穌身旁的那一名女子,唐崇榮牧師已經有指出,文藝復興時期,許多畫家 (包括達文西及米開朗基羅) 都傾向將男女之特徵的結合用來描繪聖人。例如:達文西「最後晚餐」中的約翰、及「施洗約翰」。 其次,許多西方的年輕模特兒本來就長的非常像女性,甚至比女性還漂亮。舉例來說,我在美國有一次到一位教授家裡,有很多照片擺在桌上。我問教授說:「這位女士是誰?長的真漂亮。」教授回答:那是我祖父年輕時的照片。」他的祖父真的長的非常漂亮,真是會迷倒許多男生,會讓許多女生忌妒不已。 不過,我覺得將達文西「最後晚餐」中的約翰說成是抹大拉的瑪利亞的最大問題乃是:若是如此,我們要如何解釋為什麼最後晚餐中約翰會缺席。 至於這把刀子,我個人不同意它是由彼得拿著,不過到底這把刀為什麼出現在這裡,我們沒有找到更好的答案。 另外,有些人質疑為什麼晚餐的時候後方的景色是白天。我想這可能與地理位置有關,我在美國時,夏天時要到晚上八點後才會完全天黑,若是你七點就吃飯時,還會嫌太陽太過刺眼。
Michelangelo (1475-1564,Florentine
artist ):
Matthias Grünewald (1475-1528,German painter):Grünewald「Crucifixion」
這是。德國畫家 Grunewald 於1512年為 Isenheimu 醫院中的教堂所畫的「耶穌受難」圖。 這幅「耶穌受難」圖,對於一般的賞畫者來說,這是一幅很嚇人的作品;然而對於許多基督徒來說,卻是一幅很感人的作品。 耶穌身上的血因流出過多,使他的的嘴唇呈現慘白的顏色。 而十字架旁邊這個人所說的話也被記錄在這幅畫的上面。他說:「看啊!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孽!(Jn1:29)」。 這是基督教藝術很特別的地方,一般來說,藝術品是沒有聲音的,但是藝術家確用經文和文字來補足這個缺陷,另外這樣的文字敘述也會引導及限制後來的賞畫者對這幅畫的解讀,因為這些畫中的文字便是原作者或他的客戶最主要的焦點,或最想要傳遞的信息。 有些同學已經發現,這樣的景象似乎是與聖經的敘述並不符合,因為這句話乃是施洗約翰在替耶穌受洗之前所說的,而且當耶穌受難時,施洗約翰早已經死去;更特別的是,Grunewald所畫的這一個人也不是施洗約翰,而是天主教的一位聖人,這一種情形稱為「年代誤置 (anachronism)」。雖然如此,我們都能曉得畫家的主要用意,我們也不會認為:這一幅畫就違反了聖經或基督教的信仰。因為畫作乃是聖經或基督信仰的詮釋,畫作並不是想要跟照相機一樣,只是為了捕捉或描繪一個事實;畫作乃是畫家對某一事件的獨特表達法。 此幅畫完成之後,每個醫院的病人,他們在這間醫院的療程之一乃是要被帶到這一幅畫面前賞畫。也就是說,這一幅畫被視為具有治病或安慰的療效。認為這一幅畫有治病或安慰的療效是合理的。以賽亞書53:5說:「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這一幅畫將耶穌為我們所受的鞭傷表露無遺。這幅畫被評為最能表現出耶穌為世人「受苦」的畫作。 Grunewald的這幅「耶穌受難」圖容易讓人聯想到:他是一位悲觀的藝術家。因此,他的「耶穌復活」圖會讓我們懷疑這兩幅畫真的是出自於同一位畫家之手嗎? Grünewald「Resurrection」
這幅畫與「耶穌受難」圖表現出強烈的對比。再一次的,我們也發現:這樣的景象似乎是也與事實並不符合,因為耶穌復活的時候,並不是從這種樣式的棺材之中復活的;猶太人的習俗乃是將死人擺在洞穴所挖鑿的墳墓之中。而且耶穌復活時,也沒有把兵丁震倒。雖然如此,我們都能曉得畫家所要傳達的意思,我們也不會認為:這一幅畫就違反了聖經或基督教的信仰。這樣你是否理解到畫家的用意,以及我們該如何來理解一幅作品。
Raphael (1483-1520,Italian
Renaissance painter):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1525-1569,Flemish(法蘭德斯)
artist active in Antwerp and Brussels):
Caravaggio
(1573-1610,Italian
baroque painter) :
八、早期中國基督教藝術 (Early Christian Paintings in China) 播放DVD: 中國早期基督教的圖畫
九、歷代耶穌形象 (The Images of Jesus in History)
播放DVD
2. Da Vinci「最後晚餐」的匕首及白天背景) 3. 米開朗基羅「最後審判」,西斯汀教堂:教宗私人教堂。 4. 修道院中的「三位一體」聖像 (如卡通人物)。
十、基督教圖畫藝術作品與基督徒信仰 (Christian Paintings and Faith) 在欣賞完這些基督教最經典的藝術作品後,我們需要來討論到底基督教藝術作品和基督徒信仰之間的關聯性及互動性。(這部份的是這門課最重要的目的) 1.基督教藝術作品中的「主體部分」及「客體部分(或配搭部分)」 首先,一幅基督教繪畫中,應該要被區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聖經故事之中的人物或事件,這一部份是繪畫中的「主體部分」。第二部份是聖經故事之外的人物或事件,這一部份是繪畫中的「客體部分(或配搭部分)」。 我們可以用Caravaggio這一幅「約瑟、瑪利亞、帶耶穌逃往埃及Rest during the flight Egypt」的畫作為例子。 Caravaggio「Rest during the flight Egypt (Mt2:14)」
請問,這一幅圖畫中,那些內容是屬於繪畫中的「主體部分」?那些內容又是屬於繪畫中的「客體部分」? 除了耶穌、瑪利亞、及約瑟他們三個人之外,其他都是客體部分,都是聖經故事之外的人物或事件。 我覺得一般的賞畫者或是一般的基督徒都是要觀賞及了解繪畫中的「主體部分」,然而我希望各位同學能夠嘗試去了解繪畫中的「客體部分」,也就是那些不存在於聖經故事之中的人物或事件。因為,就連非基督徒們,他們也都能指出一幅基督教繪畫中「主體部分」背後的那一個聖經故事;不過只有少數的人,包括基督徒在內,能夠了解一幅基督教繪畫中「客體部分」背後的那一個基督信仰。事實上,許多的基督徒往往都忽略了那些「客體部分」,更別說那些「客體部分」背後的那一個基督信仰。 然而,一位基督徒藝術家想要傳遞信息常常都比較多都被包含在那些「客體部分」的內容之中。也就是說,他們乃是透過那些 聖經故事人物或事件身旁的那些配搭物來傳遞信仰信息。舉例來說,你們認為:為什麼Caravaggio畫了一位天使在耶穌、瑪利亞、及約瑟面前拉著小提琴呢? 因為他可能認為:一般人在讀到馬太福音2:13-15節耶穌、瑪利亞、及約瑟逃難到埃及的故事時,腦海中可能會對這個神聖家庭(the Holy Family)有一種很狼狽的景象。因此Caravaggio可能想要傳遞出:即使神聖家庭是在逃難,但是一路上天使都在服事他們。如果連耶穌入睡,都有天使替他演奏安眠曲,那麼他們日常所需及安全當然更是無須顧慮的。 此外,請問在這一幅畫中,約瑟是在作什麼? 他正在替天使拿著譜,讓天使可以看著譜,演奏安眠曲給瑪利亞及耶穌聽。你們認為Caravaggio在這裡想要傳遞什麼信息? 約瑟是一位凡人,他與瑪利亞和耶穌不同。更仔細看,你會發現:連約瑟所穿的衣服之質料及樣式都與瑪利亞不同。 這幅畫的光亮點,乃是落在耶穌、瑪利亞、及天使身上,但約瑟卻是在處在比較暗處之中。至於為什麼約瑟為什麼被塑造為與瑪利亞的地位不同,以及為什麼瑪利亞能被安置與耶穌和天使在一起,這又是另一個複雜的信仰信息,我們今天無法討論這部份的神學思想及基督教信念。總而言之,就是從這些「客體部分」的線索之中,我們才真正發現到Caravaggio他可能所要傳達的信息。 再舉一個例子, Matteo Giovannetti、Botticelli、Da Vinci的「Annunciation」
這是三幅由不同作者所畫的圖,他們的主題都是「天使報信」。就「主體部分」他們都傳遞著路加福音第一章的內容。不過巧合的是,這三幅畫的「客體部分」也都是相同的;請問是哪一部分呢? 那就是瑪麗亞並不是被安置在一個平民百姓的家中,而是在一個皇宮之中。然而一位身為平民的瑪利亞如何能身在一個皇宮之中,身上穿著貴族夫人的服裝,手裡拿著那個時代一般人不可能有的聖經呢? 這些都是這三幅圖畫的作者想要傳遞的共同信息。 再一次的,就是從這些「客體部分」的線索之中,我們才真正發現到這些基督教藝術家他們可能所要傳達的信息。因此,一般賞畫者看到的是一個描述聖經故事的繪畫,然而我們卻要操練我們自己去看到這幅畫中作者所要真正傳遞的信息。
所以,日後當我們發現許多基督教繪畫中,有許多與聖經故事或與耶穌時代的事實不符時,我們應該要想到,這乃是基督徒藝術家將他們對基督信仰的體會及認識,透過他們的想像及創作,彰顯在他們的作品上。因此,我們不能說他們不忠於聖經或事實,而應該說,他們用另一種方式或藝術的方式來傳遞聖經或基督信仰。 2.基督教藝術作品作為基督徒想像聖經故事的開端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基督教藝術作品和基督徒信仰之間的關聯性及互動性的第二點。 有些人認為:基督教藝術作品會將聖經故事侷限在某一種圖像內,而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這種擔心可能是多餘的。因為,一件藝術作品不但不會限制我們對一個聖經故事或人物的想像力,事實上,反而是豐富了我們的想像力。 例如,我們在還沒有看過「天使報信(Annunciation)」這一幅圖畫之前,我們對於這個在路加福音第一章的故事,幾乎從來不曾想像過的。不然請大家回憶一下,當你在看到這一段故事的時候,曾經在那裡想像這一個故事的畫面或影像嗎?即使我們真的曾經在那裡嘗試要想像這一個故事的畫面或影像,我們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的想像力的;因為我們的腦海中對於這個故事根本是沒有任何可以提供我們想像的圖像。即使,我們曾經努力嘗試想像出一個聖經故事的圖像,我們所想像出的來的內容,也是非常貧乏的。 許多這些基督教藝術圖畫,都是歷世歷代最有想像力、最有創造力的藝術家,他們盡心竭力、千辛萬苦對一個聖經故事加以理解、加以分析、然後再運用他們的藝術天份將一個故事用一個畫面呈現出來。一般的人事無法能夠想像出來這麼豐富的圖像。所以有些學者聲稱,基督教藝術家才是真正最認真研讀聖經、最認真思考基督信仰的人,這是有道理的。 事實上,正是當我們看到這些基督教藝術圖畫時,我們才真正開始了對聖經故事的想像之旅。也就是說,我們在沒有看到過有關「天使報信」的任何一幅圖畫之前,我們對於「天使報信」這個故事純粹是文字上的理解、純粹是文字上的記憶、純粹是對故事發展及故事內容有印象。我們幾乎沒有任何圖像方面的形象或記憶可言,即使有,也只不過是非常模糊或非常貧乏的影像。 然而,當我們看到了Botticelli、Da Vinci、或其他任何一幅「天使報信Annunciation」的圖畫後,這些圖畫才開始提供我們有一個想像的基礎及想像的開端。
當一個基督徒看到一幅基督教繪畫,他看到的不只是一個藝術的作品,他其實是看到這幅畫後面的那一個不可見的世界。當他看到Botticelli和Da
Vinci「天使報信Annunciation」圖,他看到的不只是圖畫中兩個人物:天使及瑪利亞;他看到的是一段聖經故事的形象化或圖像化。這一幅畫不但沒有限制了這段經文或這段故事,反而使這段這段經文被活化,這段經文活生生的成為影像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裡。似乎連天使與瑪利亞之間的對話都開始在我們的腦海中進行。
從此我們對於「天使報信」的故事就印象更加深刻,甚至於當我們日後在向他人述說這個故事時,我們就更能依照一個清楚的印象來述說出比較精彩、比較生動的「天使報信」故事。 3.基督教藝術作品活化聖經經文與故事 換句話說,這幅畫使這段經文有了一種生命力、使這段故事有了生氣。這幅畫刺激我們將聖經經文與圖像產生結合與互動,這幅畫也活化了我們對聖經的認識,深化了對經文的印象。我們的信仰也透過這幅畫而得到益處。 而當我們從這幅畫中獲得某種動力及益處時,一幅原本在教堂中死氣沉沉的畫,因為與賞畫者能產生互動,因為能影響著賞畫者的生命,因而也有了生命。這個例子,說明了:基督教藝術作品如何影響基督徒,而基督徒又如何能使一幅無生命的畫轉而成為有生命、能說話的基督教的作品。 因此,一個基督教藝術作品只有當它能夠影響著基督徒時,它本身存在的最高意義及價值才被實現。只有當一個基督教藝術作品在與基督徒產生互動的那一霎那,它才不只是一個死的藝術作品,而是一個上帝的「使者」,成為一個「活物」,被上帝所使用。而這個活化聖經經文與故事就是基督教藝術作品和基督徒信仰之間的關聯性及互動性的第三點。
4.基督教藝術作品所創造的聖經世界 最後,我們還要討論另一個一般人所忽略的一個藝術作品的功能,那就是「藝術作品」所創造出來的聖經世界。舉例來說,請各位想像,我現在正在帶領一位完全看不見的盲人去欣賞一幅 Caravaggio 的「Sacrifice of Isaac」。 Sacrifice of Isaac (Caravaggio)
首先,當我們走到這一幅畫前,我開始對這一位盲人朋友講述我所看到的這一幅畫的內容。例如,亞伯拉罕壓著以撒的頭,正拿著一把小刀要殺死他,此時一位天使阻止了亞伯拉罕的行動。 當我這樣講述時,此時這一幅畫的正在創造一個「聖經的世界」,此時畫的本身成為了這個聖經圖像世界的作者,對賞畫者講述著聖經故事。 其次,我可能會接著說:在這一幅畫之中,以撒的表情痛苦,他正在那裡掙扎著,此時一位有翅膀的天使,拉著亞伯拉罕的手,要阻止他。 當我這樣講述時,雖然我所說的內容是與這一幅畫的內容相符,但是這樣的描述,聖經中卻完全沒有記載。 也就是說,這幅畫中的這一個部份,是這一幅畫的作者所創造出來的;此時,這一幅畫所創造出來的世界是與原來我只透過經文所了解的那一個聖經世界是一個不同但卻相關的世界。 而當我正在講述畫中的這一個部份時,這一幅畫的本身創造出了另一個世界。這一個世界是一個「繪畫的世界」。 第三,我們會發現,通常人對某一個藝術作品的解讀都會超過藝術作品本身所傳遞出的信息。因此,在講述完這幅畫內容的同時,我還會對這位盲人朋友講述許多與這幅畫有關的聖經故事,但此時我所講述的內容,卻是不存在這幅畫裡面的。例如,我對盲人朋友說:亞伯拉罕乃是為了要遵照著上帝的命令,去殺死他唯一的獨生愛子以撒,然後將他用燔祭獻給上帝。 請問我這裡所講述的信息是否包含在這幅畫作之中?(沒有)。但是當我這講述時,你們不會覺得奇怪、或是覺得不恰當。因為這與聖經的描述相符。就在此時,這一幅畫與聖經的經文及故事產生互動及關連,這時這一幅畫喚起了賞畫者去回憶那些聖經故事中的其他描述。這時,這一幅畫與經文緊密的連繫在一起,而共同的影響著賞畫者。 不過,既然我的這段敘述,是這一幅畫中所沒有的部份;顯然當我在講述這段內容時,我正在扮演著這一幅畫的作者角色,向別人述說著這一幅畫背後的完整故事。此時,我創造出另一個與聖經相關,卻與繪畫不同的世界;這是一個「繪畫解讀者的世界」。 第四,最後,當從一開始對這位盲人朋友講述關於這一幅畫的故事,不論是與這一幅畫相關或無關的故事時,這位盲人朋友不斷的接收著由我口中所傳遞出來的信息。然後,透過這些口語講述的內容,他的腦海裡也正在建立起一個一個的影像,無論這些影像是可見的或是不可見的,是抽象的或是模糊的,這些影像的總體,就是由這位盲人朋友透過他對於有聲文字信息理解所建立起的一個關於這一幅畫的世界,然而這個世界是與「聖經的世界」、「繪畫的世界」、「繪畫解讀者的世界」都完全不同的一個世界,這是一個「盲人的內心世界」。 請問這一幅畫總共創造出了幾個世界? 當這幅畫被欣賞、被解讀、與賞畫者產生互動時,這幅畫才成為上帝的「使者」,成為一個「活物」,這幅畫才有了生命。但是只有當這一幅畫創造出這些世界時,這幅畫存在的最高意義及價值才備彰顯出來。 到這裡,我們發現,一方面繪畫豐富了基督徒的信仰世界;另一方面,基督徒使繪畫得到了生命,得到了存在的最高意義與價值。這種基督教藝術作品與基督徒之間雙方面的互動與循環,我稱之為:「藝術與信仰」的互動循環。 各位在欣賞基督教藝術作品時,曾經想像過這些藝術作品可能產的影響力、可能產生的效應、及它們存在的意義嗎? 以上這些都是基督教藝術作品的永續的功能及貢獻。這些永續的功能及貢獻才是基督教藝術最大的寶藏;因為他們豐富了基督徒信仰生命、開廣了基督徒的信仰視野、也替福音工作效力,使基督徒與非基督徒都同得益處。
結論 的確,許多過度重視基督教藝術作品的基督徒,他們可能會有落入偶像崇拜或聖物崇拜的危機。然而,許多過度忽略或藐視基督教藝術作品的基督徒,他們的信仰生命可能會非常貧乏。 許多反對基督教藝術的基督徒,他們只靠著一張嘴在表達信仰,卻不願意用上帝給他們的音樂、藝術、文學、哲學的天份來表達信仰,這是很可惜的。更可悲的是,他們也不願意讓那些有天份的人,透過藝術的方式來表達基督信仰。他們因此藐視了聖經所說:「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哥羅西書1:28)」 願基督教藝術的寶貴遺產及傳福音與基督教教育上的功能,能夠再一次的被這一個時代的基督徒所重視。
(以上內容為魏連嶽老師於中華福音神學院2006年暑期「基督教與文化」課程中的授課講章)
|
by 魏連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