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电影:

「 好莱坞电影的宗教意涵」

  

 

 

 

 

一、今日的金钱教

金钱是过去货币的现在形式及用语。[1]金钱约于公元前15世纪开始出现,[2]其目的乃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但是金钱不仅只有其媒介职能,并且还具有一股神秘力量;[3]凡金钱所到之处,都强烈威胁着该地的传统与其文化,[4]并且渐渐地改变社会及生活型态。[5]虽然人们总以为金钱只是供人使用的物品,但事实上,它从来不曾只是工具或仆人,反而恰恰是与上帝同等地位,[6]掌控着人们的实践意识,引领人们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7]

现代人对于金钱的需求与依赖已经到了无法抗拒、无可救药的地步。金钱牵动着人们全部的注意力,人的生命似乎全是为了这个原因而存在;[8]它不再只是具有市场上的经济价值,且亦拥有了人类灵魂层次的超然意义。金钱俨然成为现代人的一切,成为现代人的终极关怀 (Ultimate Concern),成为人们的上帝。[9]然而这并不是工商业社会才有的现象――它只是这样现象普遍化的时代,早在金钱成为广泛使用的市场媒介时,它就存在了。

但究竟金钱如何能成为信仰呢?许多人都知道拜金主义,但曾几何时出现了「金钱教」呢?事实上,当只有少数追随者时,人们通常就以「某某」主义来称呼他们;一旦信众越来越庞大,成为全体共识或主流文化时,这个某某主义的称号却会隐退;而其本质便转化成为某种无以名之的意识形态。更恰当的说,它进入了无形宗教的范畴。[10]这里所说的金钱教,便是以这种意识型态的力量,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及价值观,[11]使人对金钱有着无比坚强的深切信念,而产生对其完全信任、执着、屈从、委身、奉献等的宗教性行为。因此,并不存在着一种有形式、有名称的「金钱教」,而是一种无形的宗教及其意识型态。

20世纪初,德国社会研究教授马克思.霍克海默 (Max Horkheimer) 就认为:人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抛弃了有限制性的宗教形式,然而在社会中却仍存在着宗教的力量。[12]此外,宗教社会学家卢克曼(Thomas Luckmann) 也指出:现代宗教的特征即为:无形式化、非传统形式化与私人化。现代人不在需要透过宗教组织、制度、经典及教义,就能与超验的世界接触。[13]在启蒙之后,传统的宗教将式微,而无形的宗教将继之成为现代人的信仰。

金钱教便以这种适合现代人的宗教型态,掳获了现代人的心灵。它在层次更超越了传统宗教,因为后者常是受到有形的教义、仪式、组织及制度羁绊,而无法使信仰者的宗教生命发挥至极;而前者由于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信念,摆脱了有形的宗教束缚,因此更容易使追求者达于宗教最高境界――信仰与生命完全交融;甚至令信仰者自身察觉不出有宗教信仰的存在。金钱教早已悄悄的登场,并独揽宗教大权。

而在社会功能方面,在早期的自然经济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是透过生活共同体――特别是宗教,将人们凝聚起来,使人不会是一个孤单、独一的个体。然而,到了货币经济的现代社会,在剧烈的分工化与个人化结果,社会成员本来会是散沙,宗教也毫无整合力量;但是,金钱却能将现代人联系起来,[14]使信徒之间产生强烈的互动关系,并能使一切原本有巨大差异的个体,其信念与目标都一致起来。在这个整合与互动的意义上,金钱教取代了过去一切传统的宗教。[15]

在个人功能方面,现代人都经历过金钱所带来无比的喜乐及祝福,使人在痛苦的生活中,获得慰藉而能继续面对压力、挫折与困难,它赋予生命积极的意义。并且,在消费文化的商业社会中,金钱成为个体自由的载体,[16]使人在金钱中,得到真正的自由。[17]现代人至终体悟到:好处不在它以外。也因此对它的热心未曾衰减,那起初的爱心也未曾失去。除它以外,人们在世上别无所求、别无眷恋。他们也深信: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可能都属耶稣基督;但是,“地上”的一切却是由金钱所掌管。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可以用金钱来抵偿任何的罪行――包括杀人;[18]在灵魂上,金钱与基督都有着救赎赦罪的力量。穷人们相信耶稣,富者则相信「赎罪券」,教会在通往天国的窄路旁,用金钱开了一条较宽的路。[19]金钱使人罪得赦免、灵魂得救,它已然拥有宗教之神圣地位及力量。

过去传统宗教对个人生活、生命及群体互动、凝聚的功能;如今,金钱教都满足了这一切,因而取代了一切传统宗教。[20]基督教直到地极的目标,[21]乃是金钱教率先得到实现,而成为世界上首大宗教。[22]宗教并非在科学理性的现代社会中式微――那是传统的宗教,恰恰是人类史上的高峰时期――这是金钱教的作为。没有金钱,现代人简直无法生存、现代社会也无法运作、现代宗教也将消解。

另一方面,金钱在人类世界中的影响力,使我们无法不相信其背后似乎有着一位超验者的力量在运用着它来掌控着世界。那么究竟“祂”是谁呢?的确,祂也需要有一个名字――就如同摩西想问上帝的名字,虽然上帝没有告诉他,[23]但由于人仍然有称呼上的需求,因此就构想出耶和华上帝之名。[24]然而,什么名字适合金钱教那位超验者呢?由于最早用于铸造金钱的原料就是黄金;[25]而且直到今日,金钱与黄金都一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26]因此我们可往这个方向探寻。圣经在这里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在圣经中第一次出现在地上的无生命物质就是「黄金」。[27]在创造初期,它显得很突出,似乎也隐含了这是一样具有价值且有意义特殊的存有物。而这个充满黄金的特别地方被称为是「Havilah(哈腓拉)」――它似乎非常合适成为这位超验者的名字。[28]

我们也能继续依循基督教的路径而对Havilah有更深的理解:金钱教那位至高者Havilah也是一个「灵」[29];透过此灵,人们能明白一切如何在现代世界生活的道理,进而使人在俗世中得着平安喜乐。

或许有人会质疑:Havilah真的存在吗?其实,就如同基督教的上帝,Havilah虽是眼不能见,却是真实存在。然而这也并不是现代人所关心的,因为存不存在的问题,并不会困扰着信徒;最重要的是:他们深信不疑。当信徒把金钱看做生活的准则与献身的对象时,这方面的质疑就无效了。[30]并且,我们从许多信徒的见证――信的在现世蒙福,违背的遭受困苦,也能得知Havilah的存在及其大能。

当然,Havilah也急欲与基督教抗衡;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将耶稣商品化及价格化的事件。在过去,犹大以30块钱将祂卖掉[31];在现代,圣诞节的主角早已不再是基督,取代祂的也并非是圣诞老人,而是消费活动。此外,部份基督徒认为:透过信徒的宣教行动及教会的影响力,就能进入千禧年之至善时代;[32]金钱教却声称必须透过它们,这样的理想方能实践。传福音给贫穷人,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受压制的得自由[33]在现今社会中,的确总是在金钱那里才成为可能。其次,也是Havilah 让现今世界更加多采多姿且充满欢乐,使卑微的升高,贫穷的得富足,让许多人感到天堂已经在这个世界。

 

二、今日之金钱教何以成为今日之金钱教

哲学家虽然看出金钱教及其问题但是却未掌握到今日的金钱教如何成为可能的最关键因素。要解决金钱教所带来的危机,就如同要抑制基督教的发展,并非是将基督钉在十架上――这正好帮助了它,而是改变保罗――是他使基督教成为今日的基督教。

即便在现今社会里,像是保罗这样的宣教及传道人物,其重要性仍不亚于过往。例如:基督应许再来的日子已过了将近二千年,有些信徒总会对于这个应许感到疑惑与不耐;然而信徒之所以能继续的增加与虔信,宣教士及传道人那不断地描绘着信仰美好的图像以唤起人们的跟随与坚固信徒信心的宣传及讲道,发挥了关键的影响力。为此,金钱教也需要藉由一些使者,替困苦生活中的现代人,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金钱教要使信徒更增加及稳固,并迈入更普世化的宗教阶段,必须要有为其信念服务的宣教士与传道人。

虽然一直以来,各宗教除了透过神职人员来宣讲教义及信念外,也多方尝试以不同方式来传递信仰;但进入进入二十世纪后,所有传统形式的宣教策略已被认为太过刻板,且不符合时代潮流。在此方面,Havilah早已察觉:诸神及其各种超验性的商品,都必须藉由传媒来营销的时代动向与流行趋势;[34]也深知电影乃是现代世界中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体,[35]因此,祂在电影发展的初期,就拣选「好莱坞电影」――其实是创造“他”们,成为金钱教的神职人员。

然而,为什么不是选择普及性及影响范围更大的电视呢?除了因为电影乃是影像艺术的至高表现及形式外;更重要的是,电影比电视更有着强烈的宗教本质与意含。我们发现,宗教中最先出现也是非常重要的「仪式」部分,[36]在观赏电影过程中乃是非常丰富,而电视却不尽然。一般说来,大家在到达戏院时,必须先排队等候,让心灵有所沉静及准备;在金钱献上后,聚会即将开始;入场后众人被要求必须关上手机,且自始至终静坐不语;接着是唱诗歌,[37]然后进行最主要的传道活动。聚会当中,谈话及离席都被视为不敬;结束后,会众共同离场。再者,就像各种宗教聚会,电影也总是安排在各种不同时间、在各种不同地方、播映各种不同类型的影片,便利观众多元性的选择参加。也像是告解,人们可依个人的情况及需要,自己决定何时前往及前往次数。同样的,宽阔、华丽及交通便捷的电影院,总是吸引较多人潮;而小的戏院则以其亲切、隐密及清幽为诉求;聚会处的周围环境也提供相关服务措施,供信徒能购买其它所需。第三,收看电视的情况常是不由自主或是消磨时间的随意行为;电影则是在深思熟虑后做出决定的意志行为。电视随手可得、轻而易举,也不会有人愿意驱车离家去观看电视;观看电影则愿意舟车劳累,甚至等待、付费及排队进入也都心甘情愿。观看电视,穿着不拘;观赏电影,穿着常经审慎考虑。观看电视,身心轻松;观赏电影,神情集中,甚至非常在乎全程参与,深怕遗漏了某个部分。电视制作简略短暂,只像似弟兄姊妹一般分享;电影制作严谨冗长,犹如宣教士的布道及传道人的讲道。电视艺术性浅薄;电影却是影像艺术的至高表现。电视的内容常枯燥乏味、令人淡忘;电影内容却让人印象深刻、意犹未尽。电视不常令人有何联想;电影却有许多启示,让人有如获至宝、如见光明。以上这些都显示出电影有着更强烈的宗教意涵。

可是,又为什么蒙拣选的是「好莱坞」而不是其它电影制片场呢?首先,也是宗教的因素;好莱坞从创始初期直到如今,都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好莱坞名称的起源乃是:最早买下现今好莱坞大片土地的哈维•韩德森之妻戴伊德•威克斯 (Daeida Wilcox)认为此地有着敬天畏神的神圣 (Holy) 特质而命名为Hollywood。而好莱坞电影的创始人之一华纳,其电影公司的箴言为:「教育、娱乐、启发」,而华纳家族也表示:「电影彷佛是对观众施了一道神秘咒语,巧妙地传递了信念与价值观。」[38]许多学者也指出:古早的宗教信念皆附属在神话中,[39]过去的神话即是现今社会的意识型态;到了二十世纪,最大的神话源自于美国,而美国最大的神话则出自于好莱坞,然后再透过电影将这些宗教性神话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全球观众都沉溺在这个信仰中。特别是在1930年后,好莱坞电影进入黄金时代,好莱坞的导演、编剧及制片人俨然成为「先知」,电影则是「使徒」,明星则为「见证人」[40]。好莱坞电影促成历史上最成功的信仰合一运动,它的影响力远超过任何宗教及国际组织。[41]这些特点都显露出好莱坞的宗教内涵。

其次,没有其它的电影场像是好莱坞一般,能聚集如此多的电影从业人员,而形成一个巨大的电影工业区域,并且不断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它制片场。再者――这也是最重要的,好莱坞总是以金钱为导向,并与金融业有着密切关联,其本质乃是彻底地商业化。[42]

由此可知,在探讨好莱坞电影时,若未从它与金钱教的关系上来加以理解,则将无法完全理解,甚至造成误解。我们也必须留意:并不是好莱坞电影及其工作人员造就了宗教性神话的意识型态而使观众成为其信徒,恰恰相反;乃是金钱教及其意识型态影响了群众,而好莱坞电影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在为这些信众做宗教服务的神职人员。所以真实的情况乃是:有一股强大的意识型态掌控着大众及其价值观,而制作人再根据大众文化,投其所好,制作出迎合潮流的影片;[43]然后这样的影片又再一次的增强人们对金钱的信念。可是,这并不意味:现代人在制作电影,恰好是电影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制作人;这也不意味这是一个封闭的循环体系;因为,这乃是由Havilha主导着一切。

而好莱坞电影也不负所托,尽心竭力完成其宣教士的使命;它的脚踪早已无远弗届、直到地及,[44]并且凡它所到之处,金钱教必定迅速席卷、蓬勃发展。即使在最抗拒美国文化的中东地区,好莱坞电影仍然顺利的登陆;虽然保守势力意识到好莱坞电影中美国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力而力图吓阻,但仍徒劳无功。在这里,我们看到电影 (movie) 其本质之一就是强大的行动者 (mover),这也是「宣教士」必具备的特质。

然而,好莱坞电影是如何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掳掠全世界各种不同民族的生命及灵魂?好莱坞电影似乎总是能让现代人生命中的空虚、痛苦及困乏,在观赏后获得了无比的满足;[45]并且从影片中获得真理、盼望及力量,使生命能再次重新出发,继续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挫折,向着人生目标迈进。使他们除了在当下,以快乐无比的心情离开,日后可以不断的回味无穷,且急于将电影内容与生命的喜悦与亲友分享,鼓励他们前往观赏,希望他们也同得这好处。这样的情况完全无异于信徒在教会中的宗教经验与聚会后的分享行为。究竟观众这样的宗教经验及生命改变是如何可能发生于只是座在电影院中的个体身上呢?好莱坞电影的「传道人」在此上场。

传道人的一般功能是:提供适切的服务,满足信徒身心灵方面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让信徒在聚会过程中体悟到信仰的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生活上。在此方面,好莱坞电影毫不逊色。在身体部分,它让信徒得着“真正”的喜乐。没有人会质疑或否定好莱坞电影在娱乐上的贡献,似乎一切对于好莱坞电影的反对,在此都成为无效。因为「娱乐」对于现代人而言,乃是正当且必要,而好莱坞电影则是最能使人们在短暂的时间中,获得感官上的刺激、享受与满足。其丰富的影像及音响效果,加上戏剧化的情节内容,都使人们在一般生活中必需被压抑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都得到宣泄。对某些人而言,这种感官享受甚至不仅是在视、听觉方面;透过场外贩卖的食品,还能使味觉及胃觉也能得到相当的满足。事实上,不必担心在观赏过程中进食,会贬低或扼杀电影的宗教本性及功能,因为金钱教本来就是世俗化的信仰及形态,不需要神圣性的宗教外衣;恰恰因为它是如此的人性且有弹性,使人们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心灵更容易接受一切宗教信息。相较之下,许多传统宗教的聚会所背负神圣庄严的责任与包袱,反而成为现代信徒的沉苛,也使非信徒敬而远之。讽刺的是,虽然许多宗教一直想要维护这个传统,但仍然普遍存在着「吃教信徒」。而近年来许多传统宗教的活动,所幸也开始以娱乐活动及食物为好召,吸引外人参加。[46]这样的宗教活动与观看电影实已差异不大。

现代人因着生活中承受许多的压力、痛苦,因此需要透过「娱乐」活动来调适自我,使之能继续承担这样受苦的生命。而在货币时代之前的人们并没有如此情况,他们不需靠着娱乐的鸦片来麻醉自己遗忘生活中的烦恼,因为那时的生活本来就不是那样的难以承受。现代人需要电影作为娱乐,就意味:现代生活的难以负荷而必需有一种「缓解剂」来加以松脱自我。这样看来,好莱坞电影有意识地要人们继续陷入现代社会的迷惘中,它为人们注入了短暂的娱乐性毒品,令他们不自觉得为这个现“金”社会奉献自我。[47]在此我们看到了好莱坞电影娱乐功能的宗教性。

其次,在心灵的部分,观众首先会对影片中某个(或某几个)角色产生认同;然后透过该角色在剧情中面临困难及冲突的情况下而后转变为圆满解决的过程中,个体获得了有效的心理补偿(Compensation)[48]并且,人们的梦想也总是在影片中率先被得到实现;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在好莱坞电影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及理想。接着,观众也会将该角色的一切消费、购物、穿着、饮食、习惯、个性、作用、信念、行为举止、人际关系、社交方式、爱情观、价值观、人生目标,甚至居家环境、布置装潢、交通工具、生活方式及身世背景等细节,冥记于脑海中,特别会对于自己生命中最为渴望与企求的部份,烙印于心灵深处。

光是到此,这些在观看电影过程中的感官享受、心理补偿及不可名状的心灵满足,也足以使人通体舒畅的离开戏院。然而最大的影响及效果,总是在观赏之后产生的:人们开始不断的追忆剧情中那些所认同角色的一切作为,继而开始在现实中,将虚拟的角色做真实自我的扮演。于此,好莱坞电影所娓娓道出之金钱教深遂信念,开始巧妙地引导人们将领受的真理转换成为生活准则,悄悄地发挥它巨大无比的影响力。至于,那无法实现的部份――就是那存在于内心深处的渴望及企求,就成为了人生命中的各阶段目标。

奇妙的是,个体就在这不断追忆、默想、成为目标及付诸实践的过程中,生命得到了提升,并享受生命成长的欢愉,且成为现实生活的强大动力。也因为人们在电影活动中,所获得这种身心灵的全然满足,都使人们轻易的染上「电影瘾」,继而计划并期待下一次电影活动的到来。凡此种种,都无异于基督徒从礼仪、诗歌、祷告、十字架及各种宗教艺术品中,获得视、听觉的感官刺激,从圣经阅读、神职人员讲道过程中,取得角色认同与心理补偿,继而获得心灵满足,使信徒染上「聚会瘾」,而渴望下一次宗教活动或心灵特会的到来。再一次的,我们已看到好莱坞电影的宗教意涵及功能。

不过,在这里我们也必须讨论一个问题:难道所有的好莱坞电影都是金钱教的发扬者吗?答案似乎应该是否定的,因为的确存在着许多「反金钱教」的影片。而这种影片内容最常见的模式就是:一个物质缺乏的穷人家庭充满天伦之乐、精神生活富足,他们行为举止端正且有智慧,受到众人爱戴,生活快乐无比;而电影中那些有钱人,虽然然物质丰富,却是刻薄无情,残酷不仁,最后落得孤单寂寞及痛苦哀伤。然而,由于这一类反金钱教的电影,若其中描述穷人的生活环境真正属实,那么常是令人难以茍同及接受。反而富人的环境确是干净、整齐且华丽堂皇而令观众羡慕不以。更麻烦的是,观众总是很能调适自己,他们的心理反应及心得感想往往不是如原先所期望的反金钱教理想;因为,对于那些较贫穷的观众,他们从影片中富裕者的物质生活中,找到了能继续容忍现实痛苦生活的精神力量;而对于那些富裕的观众,他们总觉得自己能做到:既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且又能拥有天伦与精神方面的快乐,同时也乐于助人,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所以他们自认是世界中最快乐的人。因此,实际上不会有穷人在看完此类电影后会想要继续维持贫穷生活;而有钱人也不会在看完电影后会懊恼或自责太富有。想要用电影来矫正人心或对抗金钱教的制片人,常常更帮助了金钱教的发展。即使真的能制作出最完美的反对金钱教电影,但也不要忘了:异教徒总是更能增加信徒的凝聚力,异教思想更能使信徒对其信念做出省思而更加稳固。

此外,虽然也有一些完全没有论及任何金钱观或价值观的好莱坞影片,例如:「动作片」、「喜剧片」等。但假如认为这些影片完全不会对人产生任何在金钱价值方面的影响,那么就只是看到其表象。其实只要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许多影片内容都是建立在金钱教的信念基础上来铺陈剧情内容。比如说:这些影片的主角们,似乎都不用担忧生活所需,这就意味当人没有金钱方面的缺乏时,才能拥有更多的冒险、刺激、浪漫的丰富生活乐趣。那么「科幻片」呢?它不只是对一种未来世界的幻想吗?与现世的金钱教有何关联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类的电影内容似乎暗示着现代社会继续发展后,就会迈入下一个崭新及更美好的未来;这类电影为现代人建立了深具盼望的未来,让现代人更安心的投入金钱教世界的发展。科幻片正是述说着金钱教的「末世论 (Eschatology)」。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电影既有强烈的宗教角色及功能,那么也势必会发生与其它宗教冲突的情形。的确是如此,电影出现直到今日这一百多年来,宗教界对电影的鞑伐从未止息,早在1930年时,基督教界就曾经制定一项电影法案,要求电影业者必须制作符合正确价值观及道德观的电影。然而,历史告诉我们:电影永远是赢家[49]―――连宗教徒都成为忠实的影迷。台湾某大教会曾在新闻媒体上公开谴责并发起拒看电影「哈利波特」活动就是一个例证,[50]在此次宗教界与好莱坞电影的对抗过程中,基督教不但未对该电影产生负面影响,反而造成外界对基督徒产生许多负面的看法;结果,基督教界不但成为该电影免费的宣传义工,而且还引发基督教内部也产生赞成及反对两派人士互相指责的窘况。[51]一如以往,宗教界彻底失败。[52]

金钱教能成为今日的金钱教,乃是Havilah透过金钱及其意识型态的力量、信念及功能,加上好莱坞电影强大的宣教及传道结果。如今,Havilah实以做到将金钱教的信念,完全融入电影内容,让人们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心灵便已走向彼岸。

 

三、结语

在以金钱对一切人事物进行估价的现代社会中,[53]许多无法用金钱来表达与体现的层面将完全被漠视;人事物原本的特性都被消解。[54]当人事物一旦有了具体明确的价值时,其实也就是彻底的被贬值,完全丧失最高价值的可能。这是现代人的异化,[55]也是金钱教的普世化。然而这个当代的严重危机,并非能由解构现有价值体系所能达成――这样反而催毁了现今社会的载体,而应该是恢复价值的原貌。另一方面,许多宗教界人士也开始意识到情势再如此下去,将面临金钱教世界的可怕后果,因此也迫使那些总花心思于其它有形宗教的基督徒及神学家能有所提醒,而必须对此要做一些响应及努力。

至于在好莱坞电影方面,虽然有些学者早已发现好莱坞电影那传递西方帝国主义[56]与错误价值观,及其所造成文化帝国主义、[57]电影商业化、缺乏深度思考、[58]等等的负面影响,因此不遗余力的加以谴责。但是却仅有少数的学者发现它所隐含的宗教本质的问题。很明显的,好莱坞电影已从商业层次、文化层次提升为宗教层次――人类历史中最长久、最混沌及最难解的问题总是存在于此。电影只不过是传达讯息的仆人,若未能找出幕后的主人,那么就如同圣经旧约中的犹太人即使杀死了某位先知,上帝仍然会差遣另一位先知出现。好莱坞电影因而丝毫不受影响且越发日益蓬勃。

所幸,在好莱坞电影势力气焰高涨的情况下,在电影史上仍然有许多的顶尖的电影从业人员致力推广正确价值观的电影,[59]这类的影片通常因商业及娱乐性不高,而无法产生广大影响,但它然仍具有着拨乱反正的力量,成为电影中的一股清流,也是电影史中的见证人。此外,电影在现今社会的强大宣传影响也对总是抗拒运用现代传媒的基督徒保守派能有所省思,[60]即便他们仍然继续坚持,但已经不再能忽略电影宗教性角色对群众及信徒的影响力。

 

 

(以上内容为魏连嶽老師于中华福音神学院2006年暑期「基督教与文化」课程中的授课讲章)


 

[1] 广义的货币包括:金、银、铜、贝壳、珍珠、皮毛、胡椒、麦等早期的货币。(参马力其奥•维琴齐尼,《货币史:便利的交换体系》,龚春雷译,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p.79。)本文对金钱的定义比较指的是:由国家或群体所认定的机构所铸造制定的钱币,具有合法及公信地位,为众人所接受,并于市场上具有公认的效用价值及衡量价值,特别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2] 目前证实,最早的货币约是在公元前15世纪时,出现于特洛伊和克里特岛。参马力其奥• 维琴齐尼,《货币史:便利的交换体系》,p.2、导言p.1

[3] 马克思所说:「商品」的神秘力量,(参Karl Max,《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四节,转引自曾庆豹,《上帝、关系与言说》,台北:五南,2000p.407-408。)其实是金钱使商品产生价值所导致。而「资本宗教」或「商品拜物教」之所以能成为信仰,也恰恰是金钱所达致的。

[4] 非洲伊索匹亚西南部,有一苏尔马(Surma)部落民族,以「棍棒及嘴盘」著称;乃是世界上少数未受到文明影响,仍维持传统文化的民族之一。现今他们仍然以钻木取火,女孩以穿唇洞戴嘴盘(女孩在青少年时期,将下嘴唇割裂,套上木圆盘,到了待嫁年龄,下嘴唇可戴上约半张脸大小的木圆盘,嘴唇能戴越大圆盘的女子,越受到男子的爱慕。)来装饰自己。而这样仍然非常原始的部落民族,近几年,当他们开始使用金钱不久后,族人们就越来越重视金钱。接着,过去的以物易物与工作酬劳的型态,以及许多的传统制度,都产生了彻底的改变。金钱似乎将整个部落给更新了。资料来源:Discovery频道「部落周」节目。

[5] 德国社会学家Simmel认为:乃是金钱使社会及现代人从理智出发、勤于计算、讲求精确,将一切事物都给予明确具体的价值。参Georg Simmel,《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顾仁明译,台北:联经,2001p.14-15

[6] 耶稣说:「你的财宝在那里,你的心也在那里。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你们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玛门。」。耶稣乃是将金钱置于与上帝同等的宗教对象及超越者层次谈论。这正彰显出金钱与上帝的同等地位之可能性意涵。见〈马太福音〉62124,〈路加福音〉1613

[7] 金钱出现后产生的交换体系,演变为一种新的社会原则及关系,从此改变了人们对价值的看法,而世界也跟着彻底转变。参Georg Simmel ,《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北京:华夏,2002P.4860161及导言P.5

[8] Georg Simmel,《货币哲学》,p.161-162

[9] 宗教学者曾庆豹指出:金钱是现代资本宗教道成肉身、可见的上帝。(见曾庆豹,《上帝、关系与言说》,p.427。)而金钱使原本对立、陌生的事物找到了共通之处,并互相接触;人们信赖金钱如一至高的原则,超越其它一切;所有的事物也在它那里找到了价值。这些都证明了金钱成为这个时代的上帝。另参Georg Simmel,《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p.13-14

[10] C. Geertz指出:意识型态即是一种宗教。K. Marx也认为:意识型态乃是一种信仰体系,它如同宗教一般,具有统治世界的力量。(参B. Rocock K. Thompson,《宗教与意识型态》,龚方震等译,中国:四川人民,1992p.71-99、导论p.4、序言p.2。)现代社会中便充斥着许多诸如此类无以名之的意识型态信仰。

[11] Simmel发现金钱对一般性思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参Georg Simmel,《货币哲学》,p.175。马克思也曾指出:金钱对人的统治关系,也如宗教束缚下的人一般。参Karl Max,《论犹太人的问题》,转引自曾庆豹,《上帝、关系与言说》,p.407

[12] Max Horkheimer,《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中国:重庆出版社,1989p.127

[13] Thomas Luckmann,《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覃方明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p152-156 xixxiv

[14] 金钱经济所特有的支付及收取方式与交换活动使个人必须接触其它个人及团体。另外,现今所有联合团体都是以金钱利益为出发点,将成员紧密的联系起来。参Georg Simmel,《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p.1-5

[15] Simmel 认为:宗教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整合性(Einheit),而金钱在此方面的力量更加强大,是它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许多连结。参Georg Simmel , 《现代人与宗教》,曹卫东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p.10-17139-143。及Georg Simmel ,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p.5

[16] Georg Simmel,《货币哲学》,p.224-229

[17] 古代罗马法明定:承担某种义务的人,可以改由以支付金钱来代替原本应履行的义务,以及13世纪的英国也准许用金钱来代替服兵役和作工的义务的例子,都显示出金钱可以使人从许多枷锁中解脱出来。此外,当人们人在用钱时,也最能体会到个体所拥有的选择权。以上都是金钱使人得自由的具体例证。参Georg Simmel,《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p.7

[18] Georg Simmel,《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p.10

[19] 不过,这事件的真实情况是:人以为用金钱买到灵魂的救赎,其实是金钱买到这个人的灵魂。

[20] Georg Simmel,《货币哲学》,p.167

[21] 〈使徒行传〉181347

[22] 有学者甚至认为:金钱教已成为「三界」中之最大势力。见〈仙化Windows CE〉,载于http://hisen.myrice.com/cyberhumor/microhumor/wince.htm.

[23] 摩西问上帝的名字,上帝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英译:I am who I am)。」(见〈出埃及记〉313-15)。在此,上帝绝对不是告诉摩西一个名字;上帝乃是要在此特别指出:人无法用某名字来呼叫或掌控上帝,(因为喊名字就有着掌控着被呼喊者的意涵),人只能以「上帝」或「主」称呼之;而这样的称呼,也就显示出人与上帝的地位及差异。因此,至今人仍然不知上帝的名字,以后也无法知道。而后来基督徒所惯用的上帝之名――耶和华,其实是错误的音译或用法(参杨牧谷主编,《当代神学辞典》,台北:校园,1997p.448-449。),并不能算是上帝的名字。而用耶和华来当作上帝之名,加以书写、称呼或介绍,其实都是不恰当的。

[24] 犹太人相信人永远无法知道神真正的名字,而神之名YHWH也是无法读出的;因此他们会以其它的名字来代替,如:主(Adonai)或神(Elohim)。而后来基督徒却将YHWH稍加填字,使其成为可以发音的Yahweh,然而这是犹太人非常反对的。参M. Gellman T. Ilartman,《How Do You Spell God?(神的名字)》,杨秋生译,台北:立绪,1997P.29。及James Orr,《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中文版《圣经百科全书》,上海:商务出版社,1925P.1-3

[25] 马力其奥•维琴齐尼,《货币史:便利的交换体系》,导言p.6

[26] 参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恩,《神秘的货币》,苏世军等译,中国:河南人民,2002p.8。近代各国在印制金钱时,都必须考虑黄金存量。此外,中国人称金钱万能,而非银钱或铜钱万能,这些都显出金与钱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27]〈创世记〉211

[28]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设想:当人类始祖犯罪堕落后,大地遭到诅咒,Havilah也异化了。在这个关键时刻,魔鬼察觉「黄金」的特殊之处,于是拣选了它,并向它吹气,使它成为有灵的存有者,名叫Havilah。祂领受了大使命,开始施展掌控世界的计划。然而,Havilah并不满意仅是如此,祂盼望受人们崇拜。接下来,就发生了上帝百姓最早的偶像崇拜――“金”牛犊事件。(参〈出埃及记〉32章)直到今日,许多宗教仍坚持以黄金来打造偶像,最起码也要有金装。历世历代的人们都向着有形无形的Havilah卑躬屈膝。

[29] 或许可称为:Money Spirit

[30] Georg Simmel,《现代人与宗教》,p.110

[31] 〈撒加利亚书〉1112-13、〈马太福音〉2615

[32] 特别是后千禧年派信徒。Robert G. Clouse编,《千禧年四观》,李经寰译,台北:华神,1995P.93-115

[33] 〈路加福音〉418-19、〈以赛亚书〉611-2

[34] Thomas Luckmann,《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p.153-155

[35] 电影乃是第一个真正服务全球的传拨媒体。参Herman ,E Machesney , R,《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甄春亮等译,中国:天津人民,2001p.5

[36] A. N. Whitehead,《宗教的创生》,蔡坤鸿译,台北:桂冠,1995p.4-9

[37] 多数国家的国歌歌词都是「诗」的形式,特别是台湾及东方国家。

[38] Cass Warner Sperling,《好莱坞、好莱坞》,林宪政译,台北:智库,1995p.3118

[39] Dupré, Louis,《人的宗教向度》,傅佩荣译,台北:幼狮,1986p.117

[40] 电影明星成为一出戏,演给世人观看。

[41] 参李达义,《好莱坞•电影•梦工厂》,台北:扬智,2000p.24。及王北固,《左看右看好莱坞》,台北:文苑,2001,序-

[42] Herman ,E Machesney , R,《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p.5-6。而消费主义能成为世界的统一语言,好莱坞电影也是居功厥伟。参李达义,《好莱坞•电影•梦工厂》,序p.1

[43] 著名的电影学者芝加哥大学教授Mast曾指出:在观众与投资老板的商业利益考虑下,几乎没有一位导演、编剧或制片家能独立自主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拍摄出一部充满理想及抱负的好莱坞电影。参Gerald Mast,《世界电影史》,陈卫平译,台北:中华民国电影图书馆,1985p.520-521

[44] Wilbur Schramm,《传学概论》,余也鲁译,香港:海天书楼,1977p.255263

[45] 参郑泰丞,《电影观赏:现世的宗教意念性心理经验》,台北:桂冠,1995p.23-67

[46] 基督教近年来的许多布道会、福音餐会及圣诞爱筵都是例证。

[47] 史丹佛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Schramm也指出:传媒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麻醉社会」。传媒会帮忙维持社会与经济的现状,使人们不求改进与变革。参Wilbur Schramm,《传学概论》,p.243-244

[48] 心理学中所谓的「补偿作用(Compensation)」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难,令人产生无力感、自卑感等失望心态,会促使人想寻求克服此失衡状态的方法。(参张春兴,《现代心理学》,台湾:东华书局,991P.42。)现代人从欣赏电影的活动中,正可获得充分且有效的补偿作用;然而需注意的是,这样的补偿作用虽然对人有所帮助,但由于只是属心理层次,在实质上并无真正帮助。因此,在此种平衡状态并不能维持太久的情况下,人们便会再一次兴起观赏电影的冲动及意念,或是转向寻求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补偿。而学者郑泰丞就认为: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最大众化的电影就是因为其补偿功能。(参郑泰丞,《电影观赏:现世的宗教意念性心理经验》,p.49。)

[49] Gerald Mast,《世界电影史》,p.111-113244-247

[50] 其活动主要由台北灵粮堂唐代豪牧师于200110-11月发起,参东森新闻网,www.ettoday.com /2001/11/15/ 157-1222871.htm

[51] 参「香港教会网页」,基督教消息之评论,网址为:www.hkchurch.org/GenericStyles/ Content.asp?ID=8482&PaperID=0011

[52] 从这个事件中,也显示出:宗教界似乎很在意有形的巫术及其电影,却忽略了这电影事件真正的对手根本不是巫术――它在现代社会中根本毫无力量,而是它们背后那无形的金钱教及其意识型态。

[53] 人成为有具体的金钱价位,在近代的保险业及法律事件的赔偿与意外事故的索赔中,表露无遗。至于其它事物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54] Georg Simmel,《桥与门》,涯鸿等译,上海:三联,1991p.265-266。转引自Georg Simmel,《货币哲学》,导言p.7

[55] Georg Simmel,《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p.8-9

[56] HermanE Machesney的《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以及Roy Armes的《第三世界电影与西方》(廖金凤等译,台湾:国家电影资料馆,1997),都针对此部份有精彩论述。国内学者曾庆豹也有详实的批判,参曾庆豹,《上帝、关系与言说》,p.396-430。。

[57] Trinh T. Minh-ha在此方面有深入的剖析。参Trinh T. Minh-ha〈里里外外:电影与文化霸权〉,载于《当代》48期,19904月。

[58] 参郑泰丞,《电影观赏:现世的宗教意念性心理经验》,p.49

[59] Mast, Gerald,《世界电影史》,陈卫平译,台北:中华民国电影图书馆,1985p.521

[60] 其实被喻为近代最伟大的布道家葛理翰(Billy Graham),就是突破传统宣传模式,而大力运用电影成功的例证。派拉蒙电影公司曾欲以各种方法邀他加入电影演艺工作,虽然他当时并未接受;然而在日后,葛理翰却自己创立了全球影片公司(World Wide Pictures),大大运用了电影来发展他的传教工作。参Richard. Foster,《属灵传统礼赞》,P.222228229

 

 

 

 


 

 

 

 

 

 

 

  
Home Page

 

 

 

 

by 魏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