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人界第一本
作者 魏連嶽 簡介 英國愛丁堡大學
台灣神學院專任老師 曾受邀到英國劍橋大學、德倫大學 研討會中發表論文,前一篇被收錄於歐洲教父學叢書 Studia Patristica 。另有一篇著作出版於歷史悠久的早期基督教研究期刊 Vigiliae Christianae。
購書連結: 校園網路書房 |
《死亡神學》 The Theology of Death and the History of Death
魏連嶽 著
目 錄 第一部 導論 第一章:想「死」 一、邁向死亡的人生 二、當代主流死亡觀的一種普遍性「死亡強迫症」 三、為何想「死」? 四、「死」並非未來式(事),乃是現在進行式(事) 五、死亡之前,人人有責 六、死亡信息在對當代教會的缺席 七、「死」的真理與信仰之死 八、「死」遍滿聖經 九、「死亡神學」的必要與任務 十、脫離死亡之境,進入永生之域
第二章、死亡的定義與死亡現象的解析 一、聖經對死亡的界定 二、聖經對死亡本質與現象的論述
第二部 死亡歷史與四個死亡 引言、 一、死亡神學的基礎與方法論 二、基督教死亡學中的「死亡歷史」與「四個死亡」
第三章、死亡的起源:亞當之死與眾人之死 一、死亡的起源 二、探究亞當之死(罪) 三、死亡的根源:論罪的動機與開端 四、罪的效應與結果 五、「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亞當那日真的死了嗎? 六、上帝的恩典與該死亞當的存活 七、舊約時期中的上帝拯救 八、死亡歷史的初期故事:罪的起源、死的出現、上帝的愛
一、基督之死:耶穌受難作為基督教的核心信念 二、耶穌基督何以必須為我們而死? 三、為何耶穌「一人」能替我們「眾人」死呢? 四、十字架之愛:聖父及聖子的受苦與受死 五、神是否能∕會「死」呢? 六、神是否能∕會「受苦」呢? 七、神的苦難與人的盼望 八、神的受苦受難與人的出死入生 九、人藉著「信主之法」得到神所賜的救贖恩典 十、恩典的使命:基督的呼召與基督徒的捨己之路 十一、死亡歷史與生命歷史的關鍵時刻
一、關於永生的棘手問題:與經驗論相悖離的信念 二、靈魂存在的科學證明與聖經信念 三、基督徒肉體死後,靈魂會被接到神那裡去 四、基督徒肉體的永生 五、從永生論證「信靠耶穌」是世上最大神蹟 六、靈魂到天上去之永生信念作為死亡思想史上的典範轉移 七、基督徒靈魂到天上時的「身體」與復活後的肉身樣式及形體 八、「進入永生」作為人之生命歷史與死亡歷史的終結
第六章、死亡的未來:死亡之死與死亡歷史的終結 一、「死亡」本身的死去 二、從時間空間的範疇,理解死亡與死亡歷史的終結 三、時間與空間的開端 四、時間的本質 五、空間的本質 六、時間與空間的共生共融性 七、時間與空間的終結 八、歷史的終末與死亡的終局 九、結語:「神之愛」作為生命歷史與死亡歷史的動因及驅力
第三部 死人神學與死亡倫理學 第七章、死人神學:陰間、地獄、煉獄與居間之境 一、「活的」死人 二、陰間:亡魂的居所 三、地獄:永活之死人無止境的受苦 四、煉獄、居間之境:信徒「死後」與「上到天堂」之間的去處 五、死後下陰間的耶穌與死後到樂園的罪犯 六、陰間與地獄的誕生及其「神義論」問題 七、新約的地獄與上帝之慈愛
第八章、自殺:當生的恐懼勝過死的可怕 一、自殺的莊嚴與痛苦 二、自殺的興起:根源、現象、趨勢與流行 三、台灣自殺問題的嚴重性 四、自殺意念的形成:人生走到無望的彼岸 五、論「自殺權」:自己的人生自己結束? 六、自殺的基督徒是否能得救? 七、如何協助有自殺傾向的人:給作為他鄰舍的好撒馬利亞人 八、人生(逆轉)的可能性:給意圖自殺者的心語
第九章、死刑:偽正義的救贖論 一、死刑的誕生及「偽正義」的救贖論 二、全球與台灣的死刑現況及數據 三、廢除死刑的理由:社會學及倫理學的觀點 四、廢除死刑的理由:聖經的觀點 五、廢除死刑的理由:神學的觀點 六、結語:反對死刑的基督教正義神學
第十章、當死亡倫理遇見信仰:亞伯拉罕弒子獻祭的倫理學問題 一、弒子獻祭的摩利亞山作為倫理與信仰之間的戰場 二、佛教聖嚴法師譴責上帝及亞伯拉罕弒子行動 三、亞伯拉罕弒子獻祭事件的倫理問題 四、從動機、目的及結果探討上帝與亞伯拉罕是否違背倫理 五、從以撒及撒拉的立場探討亞伯拉罕是否違背倫理 六、後人是否可以(需要)仿效亞伯拉罕的行為? 七、信徒必須遵從倫理,同時也必須能超越倫理 八、上帝必須遵守倫理嗎? 九、基督教生命∕死亡倫理學
第四部 死亡聖禮與死亡教育 第十一章、死亡聖禮:追思禮拜的意義與範例 一、舊約時期中以色列人的喪葬傳統 二、初代教會中死亡聖禮的缺席 三、追思禮拜的本質與目的:為活人(未亡人)所辦的告別式 四、追思禮拜中不可或缺的信息 五、作為佈道會的追思禮拜:讓死者向活人傳福音 六、追思禮拜設計範例:訃聞、儀式(程序)、詩歌、經文、講章 七、基督教墓園及其信仰意涵:墓園作為追思聖徒的公園 八、後語:追思禮拜中的慶賀聲與鞭炮聲
第十二章、基督教死亡教育:面對死亡的智慧與力量 一、思辨死亡問題的困難與有限性 二、作為死巷的「去宗教化」死亡學 三、基督教死亡教育的力量與根基:上帝啟示的死亡真理 四、聖經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死亡教育:從死者來的死亡真理信息 五、機會教育:基督教死亡教育施行建議 六、生命的聖戰與基督教死亡教育
第十三章、未得善終的基督徒:世界不配擁有的人 一、文學名著《小王子》故事給我們的啟發 二、「壽終正寢」與「安詳而逝」之觀念的源頭 三、「死於非命」的耶穌 四、「不得好死」的門徒與眾聖徒 五、三位朋友論斷約伯苦難惹來上帝憤怒 六、寧可燒盡,不願朽壞 七、任何「回天家」的方式都是好的、屬靈的 八、關弟兄的「歸鄉」見證
第十四章、嬰兒之死:論嬰孩死後的終局 一、「嬰孩皆有罪」之觀點及其起源 二、再思「原罪論」 三、「嬰孩有罪」之教義在聖經與神學上的困難 四、避免論斷死去嬰孩的終局 五、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
第十五章、論「死亡密使」:疾病中的信仰力量與盼望 一、疾病:死亡的密使 二、因為有疾病,人開始尋找宗教 三、基督教「疾病神學」 四、上帝為何會醫治我們? 五、為何許多病痛中的基督徒沒有被上帝醫治? 六、上帝必要醫治基督徒一切的疾病 七、經歷疾病苦難者更能幫助人 八、疾病對信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九、癌症末期病患的見證 十、面對疾病的力量與盼望:仰望慈愛、數算恩典、緊握應許 十一、疾病中的禱文
第十六章、苦難神學:指引苦難心靈至可安歇的水邊 一、死亡前受苦的必然性與基督教死亡教育 二、苦難作為生命的危機或轉機 三、從詩篇第二十三篇論「苦難」的神學意義 四、力克•胡哲生命故事的啟發 五、生命的力量能戰勝自身的苦難
結語:想死的人與更美的家鄉 一、邁向「後死亡歷史」時代 二、想死的人:羨慕更美的家鄉 三、死亡真理、信仰重生與教會復興
附錄、簡論哲學與其他宗教的死亡觀 一、從耶魯大學哲學系「死亡」開放課程說起 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死亡觀 三、伊比鳩魯的死亡觀 四、東方儒家的死亡觀 五、佛教的死亡觀 六、華人傳統民間信仰的死亡觀
魏老師「死亡神學」演講、授課
|